只要寿 城中的小皇帝,命丧黄泉。 掌心里冒出了汗水,司马睿神经质的在膝上擦了一擦:“言之有理。那防疫之事,就 予茂弘了。还有寿 ,尽快送药过去……” 这药是杀人还是救人,谁也不敢明言。结果才最重要。 数股力量,在淮南扭成一团。疫病未曾有效控制,叛 也因大疫愈演愈烈。半个月后,噩耗终是传来。 第313章 行台 大殿内,一片缟素。站在群臣之首, 王衍身躯佝偻, 须发皆白, 再也没有往 的风神光彩。因为在家养病,他侥幸躲过了大疫, 府中虽然也死了些人, 但是比起寿 城,乃至淮南郡的其他士族, 已是万幸。 然而自己躲过了, 旁人却没那么走运。如今能够上殿的公卿, 就少了十之五六。若非琅琊王司马睿派来医官送药,还按照并州的法子避疫,说不定还要发展成什么模样。 可惜这一切,都没能救回天子的 命。寿 的皇 太小了, 又挤了太多的 人嫔妃, 疫病来得猝不及防, 如同垂镰横扫 室。司马覃是最初一批染病的,饶是太医拼了命救治,也没能救回他的 命。 甚至因为疫病,在这位九五之尊弥留之际,都没人敢入 探视。也不知是神昏不醒,还是刻意而为,司马覃并未留下遗诏。没有太子,亦无托孤重臣,空留下这单薄棺椁。 才称帝两年,就孤苦伶仃病死御榻,连子嗣都未留下。这是上苍在惩罚他冒然迁都的罪过吗? 这么想的,可不止一人。 竟陵王司马楙高声道:“南地 本不适合建都!还是速立新帝,迁回洛 吧!” 如今匈奴伪汉迁都长安,洛 已经不那么危险,又有并州梁丰在侧守护。若是迁回去,指不定比寿 还要安全。 刘准怒道:“先帝尸骨未寒,怎能就此迁回洛 ?寿 运漕四通,有重险之固,又有荆、徐环侧,可御强敌。应固守寿 ,再图大业……” “待在淮南,再等疫病肆 吗?而且刘大将军也未曾守住汝 啊。”有人语带嘲讽,反 讥道。 “你这竖子!还不是后方民变,才使得我等功败垂成……” 大殿里,无数声音嗡嗡作响。想要北归的宗室、拥兵自重的将军、出身高门的贵戚,所有人都在争夺这空置的帝位。没有顾命之臣,就意味着群龙无首。立储之争向来血雨腥风,现在连个掌权的都没有,自然把矛盾 化到了极致。 若是以往,王衍应当权衡得失,择一派投靠,确保自己能继续享受荣华。然而今 ,他一言不发,就这么呆呆望着殿上棺椁。 那小皇帝,其实不是真正的明君。 善权谋,气量狭窄,还畏敌如虎。可是 病再多,也远胜惠帝。更何况还有重开治平的心思。而现在,这个未 弱冠的天子,躺在了棺内,而自己这垂暮久病之人,却立在殿上。 上天也许从未眷顾过大晋,而自己汲汲一生的权势,又有何用处? “立储绝非小事,太傅可有高见?”一个尖利的声音,把他从恍惚中唤醒。 王衍木然的看了过去,一双双眼睛,犹如箭矢,钉在他身上。贪婪、畏惧、渴盼,百般情绪,一言难尽。 他轻轻 了口气:“淮南灾疫未消,寿 独木难支。如今之计,还是渡江为上。” 渡江,入吴地,由司马睿照拂,再立新君。这是最稳妥的法子。其他选择,不过是任人争权,犹如水上浮萍。 这是他难得的肺腑之言。然而看着他的那些目光,登时变了。不知有谁轻哼一声:“不愧是琅琊王氏,一脉同枝。” 谁不知道司马睿身边掌权的,尽出自琅琊王氏?这渡江的建议,怕是要把权柄双手奉上。 王衍没有作答。以他的身份,也不容多言了。 大丧的哭临一连三 ,诸官也未商讨出任何可行的对策。王衍总归是年龄大了,礼毕后便早早回家。反正太子也未定夺,无法举行继位仪式,他这个太傅,就跟泥胎木塑一般,毫无用处。 然而睡到半夜,门外突然起了 动。紧接着,大批身着甲胄的兵士冲了进来。王衍是被人从榻上拽起来的,衣冠不整,披头散发,哪还有天下第一名士的风范? “你是……左卫的……竟陵王派你来的?”就算老眼昏花,王衍也识得面前这年轻的勋贵。这是天子亲军反了!竟陵王怕是勾搭了贵戚,举兵谋逆! 那青年冷笑一声:“太傅与刘大将军密谋, 害天子。末将奉命来取太傅项上人头。” 他们要杀了自己和刘准,取得立储的决定权。这一刻,王衍竟然不觉的害怕,而是觉得荒谬绝伦。他躲过了多少次叛变,从贾后之 开始,在一任任 替的权臣中游刃有余,越升越高,直到位极人臣。谁料却在这 仄的寿 城中,被个殿卫拿住。 他们就不怕琅琊王发兵,攻打寿 吗?! 然而下一瞬,王衍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为何琅琊王不在天子身死后,立刻赶来寿 ?司马睿就算有权,也是外臣,无法决定继位人选。但若寿 城中出了 子呢?发兵来攻,再拥立新君,岂不是天经地义? 是他推荐王敦任扬州刺史的啊!王导还曾数次赶来探病,与他相谈甚 。这两个从弟,就不顾他的 命了吗?! 没人能告诉他答案了。那殿卫举起了手中长刀,刀刃在皎洁的月光中,闪烁着银亮光芒。这是他看到的最后一幅景象。 当夜,王衍身死,刘准率领亲兵与左军对战,不敌身亡。第二 ,在梓 前,先帝司马覃的弟弟,年幼的豫章王司马端被竟陵王等人推为太子,登位继任。 然而未等安葬先帝,扬州兵马与刘准残部,齐齐围住了寿 。带兵者,正是扬州刺史王敦! “竟陵王苟同殿卫,杀太傅、大将军,篡夺帝位。十恶不赦!与我攻下寿 ,剿灭 !” 这一声令下,彻底揭开了寿 攻防战的序幕。十 后,扬州兵马攻破寿 ,杀竟陵王,屠贵戚。石勒未曾做到的, 寇亦未曾做到的,终于在王敦手里完成。 不过他未能拦下新帝司马端。由司徒辛颖护送,司马端沿着河道逃到了徐州。 很快司马睿亲临寿 ,接走了先帝棺椁,依礼厚葬。随后奉不足十岁的新都王司马衍登基,移都建邺! ※ 一路从平 赶到了长安,没有遇伏,也没有追兵,安安稳稳入了 墙,刘曜才算松了口气。 入了雍州,就到了自家地盘。他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有人再次谋逆篡位了。不过大量匈奴贵族进入长安后,刘曜才觉出麻烦。他毕竟不是先帝血脉,更无法担任匈奴大单于的职位。可是匈奴统兵,少不了大单于封号。若是把这权力 给旁人,说不定以后会生出什么事端。 无可奈何,刘曜开始寻找匈奴贵姓,意图通过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还没施展手脚,一条条让人惊诧的消息,就传入了关中。 先是淮南大疫,石勒退兵。随后晋天子死于疫病,寿 内 ,竟陵王推选新帝登基。再然后琅琊王攻寿 ,移都建邺……一条又一条消息,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还没缓过神来,刘曜发现雍州腹地,竟然也冒出了一个晋国行台。 司马模身死之后,他麾下残部一直在雍州活动,还一度入了秦州。之前石勒奉命讨逆,就跟他们打了不少仗。现在天子暴亡,又传来立新都王为帝的消息。这群人心思就活络了起来。司马衍是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为武帝之孙。但是司马晏可不止这一个儿子。 正巧雍州境内,就有他的亲兄弟,秦王司马邺。此子当初过继给了秦献王司马柬,由于伪汉攻打雍州,他也被迫几次离乡,想要前往寿 。可是好巧不巧,还未等成行,寿 就闹得大 ,换了新帝继位。 然而帝位总是要传嫡传长的,既然司马衍能被推为皇帝,司马邺为何不能?因此,这个刚 八岁的孩童,就被前雍州刺史麹特、中书郎李昕等人拥立,在雍州腹地建起了行台。 这对刘曜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汉国刚刚迁都,境内就冒出了晋天子的行台,不管其是不是正朔,都大大的扰 了人心。 毫不迟疑,刘曜派出兵马,围剿这支 军。 然而雍州行台只是第一个。随后济 亦有人寻得司马族裔,立起行台。连带徐州的司马端和扬州的司马衍,四个行台并立。 而这消息,也一点不漏,传入了并州。 作者有话要说: 司马炎一共有二十六子,活到长大成人的,也足有一打多。所以他的孙子也是一窝窝的。没有洛 城破,这些人大半都还活着,怎么也轮不到司马睿登基。只能先找司马炎的直系血脉。 不过多方携手,这些人也活不了太长时间了。 司马邺其实是西晋最后一任皇帝,不过现在的局面,也好过史书中乘坐羊车投降的惨剧。 第314章 一言 与其他人不同,梁峰一直也在关注寿 局势, 但是忧心的, 还是那场大疫。 自从他掌权后, 并州已经三年无大疫。不论是战场清理,还是 民安置, 都有了一套标准规程。医科更是年年取士, 引得各地 善医术的人才向并州靠拢。这些人才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让医学也有了长足且系统的发展。其中防疫一事, 更是重中之重。 当世 行的疫病, 其实不止是鼠疫一种, 治疗方法也大有不同。但是基本的防疫手段,包括隔离、消毒、消灭病源之类的措施,是可以通用的。这些理念,随着《金刚经》附赠的医书, 传甚广。饶是如此, 梁峰还是年年刊印防疫手册, 发往各地,并把控制疫病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正因此,他治下几州才能在大量收容 民的前提下,遏制疫病的传播。 但是并州如此,其他地方却未必。淮南的天气状况和恶劣局势,更容易扩大疫情。为此,梁峰两次发信寿 ,还严令祖逖注意豫州方向过来的 民。可能是建邺下了死力控制疫情,折腾了近一个月,大疫倒是有了退却的迹象。紧接着就传来朝中巨变的消息。 小皇帝死的太突然了,而且死前并未留下遗诏。他的死因已经无关轻重,身后事才是重点。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谁登基继位,足以引动天下人的心思。 只是梁峰也未料到,这次的传位,会闹的如此纷 。 四个行台,先后自立,且无一例外给他升了官。其中扬州行台封他为大司马,雍州行台封他为太尉,兖州行台封他为太保。最离谱是的徐州行台,竟然直接许出了丞相头衔。只要能回到洛 ,全权听他安排。 遵奉哪个行台,关乎并州未来的走向,已经不是区区几个幕僚商议一下,就能定夺得了。因此梁峰借着治丧之名,招齐手下文武,升堂议事。 “秦王自幼继嗣秦献王,远离朝都,实为 军所挟。梁国寻来的‘太子’更是出身不明,乃 篡立。 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段钦上来先阐明了要点,雍州和兖州的行台, 本就是一己之私 出来的傀儡。哪能承认? 然而徐州行台和扬州行台,就是另一码事了。 “豫章王乃先皇幼弟,至于新都王,乃吴孝王幼子。若依礼法,皆可践阼。然朝局复杂,当谨慎择之。”段钦把另外两个行台的底牌也翻了出来。 一旁的治中从事郗鉴,立刻皱起了眉峰:“先帝死因不明,竟陵王以一己之私,公然袭杀太傅、大将军,祸 朝纲。靠此 臣登基,岂非得位不正?” 段钦倒也不着恼,答道:“若是如此,琅琊王攻寿 ,立新都王,移都建邺,亦有不妥。” 两人看似在争执徐州和扬州行台哪个更合乎礼法。但是实则,是在争论并州的发展方向。 若是承认徐州行台,就能接新帝入洛 。哪怕梁峰辞去丞相之位,也能顺理成章控制朝廷,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不说这法子有用没用,至少能 引天下士人投奔。将来也能如曹魏一般,通过禅让登基立国。 反过来,若是承认扬州行台,那么挟天子的就成了琅琊王,就算对方给出再多的优厚待遇,他也无法染指朝堂。但是如此而为,也不失为一个忠臣应有的表现。就是有太多人学曹 ,才 得天下大 。对于郗鉴这样心怀国朝的士人来说,实在不愿看到大都督有此打算。 现在自立,也会导致人心离散。当年荀彧身为曹营首席文臣,不也不赞同曹 加九锡吗?司马氏得位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正朔毕竟未改,难免令人生出忧虑。 一者简单轻松,一者为人作嫁,要选哪个,似乎不难猜。实际上郗鉴能说出这话,也颇有些胆气。若是主上心思已定,这样的言论,难免惹其猜忌不快。 然而座上,身着素服的梁峰并未立刻作答。他的目光,也看向了一旁闭口不言的张宾。 知道主公视线中的意思,张宾微微一笑:“天有二 终成祸患,主公当早做决断。” 他没有给出任何建议。或者说,他点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所有谋士臣僚都不过是从旁建议,最终做决断的,还是梁峰本人。 他要怎么选? “竟陵王谋逆,滥杀朝臣。未有顾命,豫章王得位不正。应奉新都王。”最终,梁峰答道。 这也是最适合并州的打算。他需要的,从来不是汲汲权势,为了天子就可抛头颅的士族。不管皇权衰弱到何种地步,只要皇帝回到洛 ,地位就不容轻 。而任何皇帝,都不会甘心被人 控。一个不好,便惹来无穷祸事。同样,天子回到洛 ,司州就再次成了众人攻夺的香饽饽。战 频频,又岂是随口说说的事情? 现在并州最需要的,就是稳定。 倒一切的稳定。因而奉扬州的新都王为帝,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所有抱着亡晋之心的豪强,只会围着扬州撕咬。南渡的浪 也会愈演愈烈,庸碌之辈和顶级高门都撤退了,留给自己的,不是一心想要平定 世的可用之人,就是眼光绝佳的投机分子。而这两者,都对大业极有用处。 更重要的是,梁峰知道司马睿的真心。他可是历史上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就算立了天子,能消弭他的称帝之心吗?恐怕恰恰相反,挟天子只会让司马睿的 望越来越大,乃至 害幼帝,自己登基。他可不是武帝的直系子孙,到时候那些讲究身份血统的士族子弟,又会不会任他篡位呢? 当一个王朝只剩下得位不正的继承人,它还算真是存在的吗? 所以这个决断,对于梁峰而言,其实不难。 听到他这样说,郗鉴的眸光亮了起来,赞许的微微颔首。而段钦等寒门出身的官吏,也都闭上了嘴巴,主公的诉求才是他们前行的方向。 只承认扬州行台,就意味着以后任何篡立之人来到洛 ,都是死路一条。若是没了他这个北地霸主的支持,雍州有刘曜,兖州有石勒,徐州自有司马睿从旁“关照”。这些私立的行台,又能存活多久呢? 随着信使南去,并州的意志和决定,也堂堂正正传扬开来。 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好吧,其实是我准备休假了_(:3」∠)_ 从去年三月开始攒稿,写到现在正好一年。身体差不多全垮了,后面几个月全靠吃药才顶下来。正好剧情告一段落,想了想还是先休息一个月,养养身体,再继续更新好了。 后面还有不少内容,只是应该不会跟前面一样详写了。称帝会有,狗粮也会有,不要捉急,先等我 口气。这一个月里,如果有 力也会补一补 ,大家记得关注一下微博。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