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生被大哥这话说得摸不着头脑,不过媳妇还等着,他听听也就放一边了,只催着大哥赶紧走。 到了福生家,蒋大一脸期待地看着周琳, 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弟妹,我听二弟说你给我寻了个赚钱的门路,是真的吗?” 周琳看蒋大这么急,也没卖什么关子,直接就说了自己的意思,“我看大哥编的箩筐,手艺也是顶好的,就是样子太简单了,也没什么新意,所以才卖不上价。大哥没想过试着编些别的东西来卖吗?” 蒋大一听还是编藤条那些东西,顿时失望起来,无 打采地说,“都是山里常见的藤条,就是编出花来,还能卖出天价不成?”都是成本极低的东西,也就费个手工,谁会花大价钱买这些东西。 其实这就是蒋大不自信了,要知道后世,但凡沾上“手工”的东西,就没有便宜的。就说现在,虽说村里人谁不会编上几个东西,但是手艺特别好的还真不多。要是多开发点新品,做些新颖别致的藤编,肯定是不愁卖的。 周琳知道光靠说是无法让蒋大信服的,就直接举了几个例子,“大哥不要觉得藤编上不得台面,藤条不仅能编筐、蓝、盒、箱”,也能编椅、几、桌,甚至花架、书架,乃至套客厅、书房家具,好看又实用,肯定不愁销路。” 不过这些藤编明显跟箩筐、箱盒不是一个档次的,福生就蒋大说,“大哥到时候编了成品出来,可不能再去街上摆摊子了,到时候就放在我们木枋里代卖吧。”就算同样的东西,摆在高档的店铺里可比路边临时的摊位卖的价格高多了。 “到时候给大哥我们一成的代卖费就行。”亲兄弟明算账,占了木枋的地方,自然得出代理费。升米恩,斗米仇,她可不想让蒋大以后把自家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的,若是等哪天再不帮了,再怨恨上他们就坏了。说完周琳下意识看了福生一眼,担心他会觉得自己把钱看得太重。 不过福生哪会这么想她,虽然他也觉得那一成代卖费其实没有必要收,但媳妇都主动帮大哥了,自然不是图这点钱,想来是有她的用意了。因此, 上周琳探究的目光,也就茫然地回了个笑脸。周琳顿时 了气,就不能指望这人脑子里能想到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而这边蒋大听了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觉得自己的脑子就是太僵化了,怎么没想到藤条还能编这些东西呢。他若有所思地跟周琳说,“多谢弟妹指点了,不过说代卖什么还有点早,我先回去试试,看自己能不能编出来再说。” 虽然他也觉得自己手艺不错,但弟妹说得好多东西都比较复杂,他还得多尝试多练习一番,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吃这碗饭。要是真能成,他自然不会舍不得那点代买费。毕竟二弟也是一家子了,没有义务白白帮自己,这点他如今也看得清了。 ☆、第64章 万事开头难 还好十月里正是滕条刈割的时节,为了年前多赚点钱, 蒋大原本就屯了不少滕条。幸亏没有都编了箩筐, 这下用来练手的原材料就不缺了。 蒋大把采割回来的藤条经过水煮、薄皮后, 又用热水 提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漂白。以免滕条变黑, 编出来的东西不美观。蒋大知道自己眼下要编的东西跟以往那些农家用的箩筐提篮不同, 这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做得十分细致。 把滕条经过初步的处理后,蒋大就开始试着编制一套简单的桌椅出来。原本他觉得凭着自己的手艺,应该不难做到。但是没想到的是, 等他终于编出一个靠背藤椅时, 才发现不但样子不美观, 还不大结实。有的地方松, 有的地方紧, 放到地上都不稳当。 此时的蒋大并没有灰心,他马上拆了又重新编了一遍, 这回样子就好看多了。他把藤椅放好,自己上去坐了一下试试。谁知道刚在上面晃了几下, 藤椅就散架了, 蒋大也摔了一个 股蹲。 作为村里数一数二的藤编行家,蒋大并不信这个 , 一遍两遍不成, 那就十遍二十遍。反反复复折腾了十几遍, 他终于编出了一个样子大方又结实耐用的藤椅。这回无论怎么摇晃都不会散架,连走形都没有,可见是成功了。 这时已经到了十一月, 滴水成冰的季节,因为编藤需要时刻保持双手的 润,碰触藤条的时候还容易刺伤手,蒋大的手早已是又红又肿,还生了不少冻疮。不过看着面前的成品,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都说万事开头难,果然,等蒋大把剩下的三把藤椅和一个八仙桌都编好,加起来也才用了半个多月。刚一完工,他就请了周琳过目,让弟妹看看做成这样能不能过关。 周琳看着蒋大的作品,也不得不佩服,他生来就是吃这碗饭的。听说蒋大小时候跟福生一起学木匠和木雕,怎么努力都没有福生做得出 ,还因此对弟弟起了隔阂。但是若论起藤编,福生是无论如何都不及蒋大的。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看有没有发现了。 不过,周琳虽然也承认蒋大的藤编功底很扎实,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样式太过中规中矩,花 简单,没有创意。大概是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想象力的缘故。这也不能怪蒋大,毕竟他长这么大,去的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镇上了,又能去哪里开眼界呢。 针对这个问题,周琳也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大哥的手艺是不用说的,但是这些东西摆出去,怕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高价来买。要是卖得 了,又赚不了几个钱。要想赚大钱,还是得做一些有新意的东西,还可以再上面编一些时兴的花样。” 接着周琳随口就说了几样,比如光藤椅就可以编成龙凤椅、孔雀椅、梅花椅、兰花椅等几种,还可以编屏风、书架、花架、花瓶、、花篮,乃至小儿喜 的玩具,都可以尝试一下。 被弟妹嘴里的新鲜玩意说得晕头晕脑,蒋大无奈地说,“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用这些 笨的藤条真的能编出来吗?”蒋大对此心怀疑虑,不太相信。 看来在这个时候,人们还没发现藤皮的用处。周琳笑了笑,指着面前的桌椅说,“大哥编这些东西,怕是用了不少藤条,想来剥下来的藤皮也不少,不知道大哥都怎么处置了?” 这藤皮还能怎么处置?蒋大理所当然地说,“自然晒干了留着烧火啊,不然还能有什么用?” “大哥真是浪费东西,这藤皮可是好东西,质地柔韧,不但能配合着藤条编织出很多图案,还能单独拿来编织成布匹一样的东西,裁剪一下也可以有很多用途。”周琳惋惜地说。 看来是自己有眼不识宝物了,蒋大想想先前烧掉的那些藤皮,只觉得一阵 疼,那烧掉的可都是钱啊。但是,那些听着就知道很好看的花样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只能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个没见过市面的,就算有了材料,我也没法凭空想象出来那些雀啊鸟啊之类的东西。” 这倒是个问题,周琳还不确定这个时代有没有类似家居装饰品的图册卖,没有贸然出声。倒是福生想到了一个取巧的法子,他跟蒋大说,“若是大哥没有什么主意,可以先去镇上的茶楼、酒楼去逛逛,看到样式好的,回来就自己试着编出来。” 周琳对福生的提议却不赞成,她说,“但凡家具摆设出 的,都是富贵人家出入的场合,大哥要是去的话,怕是要不少花费。还不如让大哥去书店看看,有没有用得上的图册。特别是古时名人 用的器具摆设,大哥都可以试着做一做,那些有闲钱的读书人怕是喜 得很。” 文人最是喜 追逐名人效应了,而且藤编制品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正适合这些清高的读书人。 “大哥回头可以试着做一批箱笼、画筒、笔筒、花架这样的小件,推了车在学堂外边卖着试试。最好在上面编一些梅兰竹菊之类的花纹,应该能讨读书人的喜 。” 大件的器具就可以慢慢琢磨,做出来之后挑了样品摆在木枋里展示。若是有人看中了,买走了,就再补一件新的过来。不然若是一股脑的都放在木枋,怕是自家的生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她是乐意在力能所及的前提下帮助一下身边的人,但要是为此损害自己的利益,她还是做不到的。 蒋大自嘲地笑笑,“没想到我这二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学着去看书本子。”虽然只是画册,也可称得上是书了,还真是不可思议。 说到看书,周琳这才意识到,自家男人还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就跟蒋大说,“大哥别觉得认字没什么用,就光想着看看上面的画就行。等回头大哥挣了钱,还是要有个自己的铺子,到时候可还要算账看账本,怎么也不能做个睁眼瞎啊。我过两天去把宝儿开蒙的书抄一遍回来,教给福生,你也跟着学一学吧。” 虽然蒋大觉得认字这种事,没有点慧 的人是学不来的。但是弟妹好心要教了,他也不能不识趣,那就跟着学一学吧,正好回家还能教一教淘淘。 可惜淘淘似乎没有长那 学习的筋,反而整天兴致 地跟着蒋大学藤编,一双小胖手骨头还没长硬,就拿着藤条跃跃 试。蒋大恨铁不成钢,硬扳也扳不过来,只能放弃了让儿子做个体面人的想法。 不过这样也好,自家的藤编技术也算后继有人了。但是大冬天里做藤编,他一个大人都觉得辛苦,就更不舍不得儿子去学了。还是等几年大了点,再让他开始学吧,现在就跟着自己看看就行。 等蒋大终于 了空准备去镇上买画册,没想到最后却气鼓鼓地空手而归了。 那天蒋大到了镇上,问了几个人,才知道书肆都在学堂的那条文华街。等他七拐八拐终于到了文华街,看着几间装饰得风雅气派的书肆,踟蹰了好半天才鼓起勇气挑了一家稍小一点的门脸进去。 没想到还没等蒋大进门,他就被书肆的掌柜拦住了。那清瘦的掌柜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蒋大不由得心生敬意,好声好气地问,“掌柜的,我想买几本画册,就是那种......” 结果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瘦掌柜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鄙夷地说,“看你这打扮,也不是读书人吧?是家里有人读书?” 蒋大不知道掌柜的问这些是什么道理,只能如实回答,“我不是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什么人读书,我买画册是......” “走走走,一个乡下人还想来书肆买书?充什么大头?我们这随便一本书都够你家吃上两年饭了,你买得起吗?还是回家伺候那几亩地吧,别异想天开了。”那掌柜大冬天的摇着把纸扇,连连把蒋大往外面赶。 说实在的,被人这样看轻,蒋大当时就想发火。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不配看书认字了?但是稍微动动脑子,他也知道能在文华街开得起书肆的,背后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不是个有功名的,就是个极其富贵的,至少捏死他不费什么劲儿。 因此,虽然蒋大心里窝火,也只能忍气 声走了。回去后他特别羞愧地跟二弟两口子说了买画册的遭遇,看他们能不能托人帮个忙买一下。 周琳这才知道,读书人在这里的地位是多么高,而普通的百姓地位又是如何的低,因此更加坚定了让儿子将来好好读书的信念。 说起来周琳认识的人里,也就娘家的族兄怀瑾和姑姑家的小三儿了,至于她刚去学堂的弟弟宝儿就可以忽略了。不过想想,虽然怀瑾有功名,书肆肯定不敢难为,但也正因为这个才不好劳动人家。 最后还是让小三儿打扮一番,穿了体面的长衫去了书肆一趟,才买了两本关于建筑和家具的画册回来。这类的书实在难买,也只能看周鑫什么时候再去南边,托他带一些绘有时兴花样的画册回来。 就在蒋大用功识字、看画、练习藤编的时候,腊月已经悄悄到了。都说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福亮就是如此。他和雪娥的婚事正是定在腊月二十八,恰好娶了媳妇隔天就过年,再应景不过了。也不知道陈氏找的什么人算的 子。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码字到一半,桂圆家的电脑椅突然断了两个腿,摔了一个 股蹲。左手手腕扭了,右手手掌撑地太用力,肿了......好倒霉,求安 ,求抱抱~ ☆、第65章 心冷 腊月二十八这天,过了午时, 福亮就穿戴一新, 等着出发了。周琳平时看这个小叔子成天一副跳 的样子, 总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成想这一装扮起来, 也有了几分大人的模样。 想了想张家人那副 钱的德行, 周琳赶紧回屋多拿了几个红封出来, 给福亮,嘱咐道, “如果去了张家, 他们不肯放新娘子出门, 就多 几个红封, 千万不要跟他们去冲突。大喜的 子, 闹起来了,雪娥脸上也挂不住。” 福亮谢过了二嫂, 就把红封 给族里的一个大哥, 蛋不能放在几个篮子里。万一身上的红封不够了, 再拿来应急也不晚。最后他又检查了一下自己恩穿着, 就招呼着 亲的队伍出发了。 福亮这次的 亲阵容虽然比不上周琳那会儿,在上湾村也算是不错了。只见前面走着两排吹响器的队伍, 一边三个, 吹唢呐的, 吹笙的,敲梆子打锣的,热热闹闹, 喜气洋洋。后面跟着一顶两人小轿,四个本家的青壮,一个喜娘,最后面的是几个担着礼物的汉子。 乡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除了逢年过节,也就红白喜事的时候可以看一回热闹了。因此, 亲队伍一出门,道路两边就围了一群大人孩子,一直跟出村子半里地才恋恋不舍的回来。 一曲百鸟朝凤吹完,又换了天姬送子,大小关门,一路换了七八个曲子,直到吹到喜 ,花轿才到了张家门前。 按理说娘家人这时候都该守在门前,等着 接 亲队伍,但是张家门前却冷清得不像办喜事的样子。 福亮忍不住黑了脸,不过想到这是自己的大喜 子,只得又换上笑脸,过去叫门。手都拍红了,叫了好半天,就连附近的街坊都忍不住议论起来,张母才一脸不高兴地开了门,硬邦邦地扔下一句,“进来吧!” 张母看了花轿后面的礼物,还算 意,就招呼着张父和儿子一起搬进去。几个人来来去去只顾着搬东西,倒把 亲的一行人晾在了一边。别人家都是好饭好菜招呼一顿,有心的还会送上一点小礼物,张家倒好,连一碗水都没有。 看张家也没有这个意思,响器班子也就开始可劲儿地吹起“送新娘”,这是催着新娘赶紧上轿了。福亮也走到张母面前,别别扭扭叫了一声“娘”,就跟他说,“时间也不早了,娘您就叫雪娥出来吧。” 张母一指雪娥的房门,“呶,雪娥就在屋里,你把几个婶子侄儿打点好了她就出来了。” 福亮这才看见几个膀大 圆的妇人,带着几个孩子守在西屋的门口。他刚一过去,几个孩子就把手伸到他怀里摸起来,大叫着,“给红封,不给红封新娘子不出来!” 后来不光小孩子,就连几个妇人都开始胡 摸了起来,咯咯笑着,跟下蛋的老母 一样,那手好几次都要摸到下三路了。羞得福亮左躲右闪,直到身上的红封都被摸干净了才被放开。 他本以为下边雪娥就能出来了,没想到这群人一点放他进去的意思都没有。最后只能从族兄那里把二嫂给他备的红封都拿出来,他们才终于打开了房门。 门刚一开,雪娥就急匆匆地出来了,她在房里听了半天,一直想出来,奈何房门被人把着,也只能干着急。福亮一见雪娥出来了,先前的不悦都不翼而飞了,赶紧就领了媳妇出门。 乐声响起,雪娥跪在父母面前辞行,不管先前有再多的龃龉,但是她这一出门就是蒋家的人了,内心还是有一些难言的复杂。她认真磕了头,跟父母、兄嫂、弟弟一一拜别。 没想到张家所有人都是一脸不耐烦,张母更是摆了摆手说,“女大不中留,这早就成了仇人,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吧?还没嫁的时候就胳膊肘往外拐了,就别假惺惺地装孝顺了,赶紧走吧。”这情形倒不像嫁闺女,反倒是送瘟神的架势。 雪娥这一刻只觉得如坠冰窟,心冷得忍不住想要发抖。她勉力忍住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僵直着身体,一步一步走上花轿。 虽然盖着盖头,看不到媳妇的表情,福亮也知道雪娥这会儿怕是伤得不轻,就隔着喜服宽大的袖子,轻轻捏了捏她的手,以示安 。 等走到大门口,张家几个小儿又围过来堵着路,还一边唱着讨赏的歌谣,“新娘领出门,礼多方才好。此不比平常买卖。十万,绑一起才够。” 福亮无奈,为了能娶到媳妇,只能问族兄弟借了几把铜钱散了,最终才 身。这一趟 亲,真算得上雁过拔 了,身上一文钱都没给他留下,还欠了外债。 等花轿到了蒋家,后边就都顺顺利利进行了。只是雪娥的内心还是有点忐忑,娘家这样不给自己做脸,她担心公婆会看轻自己。 红烛高烧,被翻红浪,累极的福亮一把搂住媳妇就要睡去,却听到雪娥不安地说起今天的事儿,问他,“我家里闹了这一出,现在村里怕是都传遍了,爹娘心里会不会不高兴?会不会怪我?” 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六岁,心思单纯的小娘子,雪娥向来都对慈 的公婆很是孺慕,很是担心会被迁怒。 福亮好笑地回了一句,“别多想,这本来也不是你的错,爹娘不会跟你计较的。尤其是娘,这段时间天天跟我说要好好待你,一天说几遍,好似你才是亲闺女,我倒成了捡来的了。” 雪娥虽然并没有十分相信,捶了福亮几下,但心里也安定了不少,偎在他怀里慢慢也睡去了。 久见人心,在蒋家待了不几天,雪娥心里就彻底踏实了。蒋家老两口真是难得的良善人,从来不会学着村里其他的婆婆,想法设想给新进门的媳妇下马威。就想着能先 服儿媳妇,好在以后的 子里,能天天摆自己婆婆的威风。 福亮这成了亲,也算是大人了,就得负起自己一家之主的重担了。但是他不像大哥二哥都有手艺傍身,就算想要挣钱都找不到路子。 就连陈氏都跟着发愁,对周琳抱怨,“这么大人了,成天就知道上山下水的,没有一个正形。这回头要是雪娥生了孩子,这要拿什么养?” 本来一筹莫展的周琳听了婆婆这话突然有了想法,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福亮没有什么手艺,倒是可以把村口挨着自家地头的那个大坑包下来,当做鱼塘买上几百上千尾鱼苗来养。 她跟陈氏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陈氏居然说,“你不知道?地头那个大坑原本就是咱家的鱼塘。那还是你爷爷活着的时候捣鼓的,有一年他在镇上不知道听谁说的,养鱼能挣大钱,回来就 上了。可惜最后没有养好,鱼死了大半,赔得血本无归,之后家里再也没有提过养鱼的事儿了。” 周琳这才知道那鱼塘原本就是蒋家的,真是可惜了,“怕是爷爷不懂怎么养鱼吧,以为买了鱼苗放进去就完了。” 然后她跟陈氏讲了这养鱼之前,塘底要经过暴晒再放水,还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放了水之后还要施肥,之后多大的水塘放多少鱼苗,鱼要放几种,比例是多少,还有怎么喂食都有讲究。 陈氏这才明白养鱼也有这么多的门道,忍不住夸赞周琳,“看来读书还是有好处的,这些东西我们哪里会懂。” 其实周琳是很心虚的,这也是老家外公在村里养过鱼,她才懂一些。想起老家夏 鱼戏莲叶的美景,她又跟陈氏说,“我看咱们镇上莲藕卖得 紧俏,价格也不便宜,这回头在水塘里种点藕也 好,回头收了莲子和莲藕,也能卖上不少钱。” 水塘就那么大,还是充分利用空间,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说起养鱼,她倒是想起自家爹娘了。回头 时间回去一趟,让她爹回头在稻田里放上几百尾鱼。稻田养鱼,不但稻子格外好吃,鱼也长得格外肥硕。 可惜卧牛镇气候不太适合种水稻,没有多少水田,周爹也就分了二亩。像蒋家就一亩水田都没有,想买都没处买。 须知,这水田要是改了旱田倒是容易,旱田改成水田就难了。既然蒋家没法稻田养鱼,这在鱼塘里种些莲藕也 合适。 随后陈氏就把福亮和雪娥找过来,说了让他们养鱼的打算,问问他们可愿意。 福亮对二嫂一向是信服的,连带的雪娥也对她盲目相信起来,一听这话就高兴地跟周琳道谢,“真是太谢谢二嫂帮我们打算了,你只管说,我和福亮照着做就是了。” “既然你们都没有意见,那福亮你这段时间就把鱼塘清理一下吧,回头晒上一段时间,等暖和了,再准备注水放鱼苗。”因为鱼塘经年不用,坑底都是 七八糟的垃圾,周琳就让福亮 空去收拾一下。 虽然周琳现在也就在家里带带孩子,也不做什么体力活,但是这段时间需要她动脑子的活儿可不少。这回把大伯子小叔子都提携起来了,她也算松了一口气。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