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从五岁踏入学习 殿,一十岁了还没从这里走出来。 论文是最后一关,过了她就能踏入社会大学,继续学习了。 “新意不新意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徐上卿拍了拍自己的 口,指着心说道:“只要咱们用心做了,导师们明白了,自然就够了。” 徐上卿对论文也很重视,不然她绝对不会起个大早跟沈青云过来。 不过徐上卿的想法一向比较真诚一些,总觉得只要用心努力做过,就一定能得到回报。 沈青云跟着点点头,她当初选了这个课题,跟徐上卿一拍即合,当然心里是赞同徐上卿的想法的。 新元博物馆,全名新 元年大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都是在新 年间的东西。 现在的人都很喜 说起新 年间时,直接称呼新 元年,大概是因为从那一年开始,大庄彻底腾飞,和同时期的其他封建国家比较起来,优秀的太突出了一点。 亿点。 新元博物馆已经不是她们第一次来了,每次来都有共同的景象,那就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在家家都能进行投影,不喜 出门的人完全可以大门不出一门不迈就看遍全世界美景的现在,博物馆还能有这么多真人活动,完全是匪夷所思。 可见玉 大帝和她的官员们对后世人的 引能力。 绝对的顶 没跑了。 “最近我看小说的网站兴起了一股历史直播 ,你看金榜前排的这些文,基本上都带了新 两个字,要不就是玉 大帝的名字,这 量,好到爆炸。” 每个作者写小说的水平各不相同,在水平相近的区间里,有人能成绩斐然,有人则默默无闻。 关键点就在于有没有把握住 量。 而在小说领域,尤其是历史小说的领域,大庄新 年间这一段历史,绝对是最强大的招牌,只要蹭上一蹭, 量不请自来。 “那咱们的论文也得带上这个名字,后期论文要发布到内部论坛进行投票,希望同学们能多多投票给咱们,到时候选中咱们为第一,就能亲自去皇家博物馆看看了!” 沈氏随着时间的变迁,早已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但是当年神沈氏后人在战 时,为了保住沈氏的历史,将沈氏大部分珍藏都收了起来。 后来国家内部稳定下来,那些珍宝就被放入皇家博物馆,这个皇家指的是昔 沈氏皇族。 因为珍宝数量太多,极为珍贵,所以这么多年来,皇家博物馆基本上都不对外开放,如果外面发生战 ,受到所有人保护的就是皇家博物馆。 迄今为止,千年光 ,只有各大高校的优秀学子才能进去,亲眼一睹旧物昔 风采。 沈青云闻言,有些 动的点点头,她之所以这么努力,为的也是一个进去看看的机会。 她姓沈,随母姓,祖上和皇族其实有沾,往上数个几十代,或许和玉 大帝还有亲戚关系呢! 想想都令人 动。 沈青云看了眼光脑中的小说界面,绿油油的小说界面上的名字让她格外向往。 谁不想穿越到那个时间,去亲眼目睹一番玉 大帝的风采,亲眼看看那些被史书称作传奇的女官们,是何等风姿。 可惜,生于后世,无法亲眼看看。 好在身为一个后世人,可以追寻历史的脚步,尽量从史书,从图画中,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她们。 她们纵然已经故去,灵魂依旧不朽。 站在《玉 大帝草原出行图》前,沈青云和周遭的游客一样,将光脑调制摄影模式,尽量清晰的记录下这一切。 在这个时代,人的眼睛已经没有任何疾病,因为人眼可以和机械眼结合,成为世上最清晰的,足以记录一切的摄像头。 不过真想要达到最的程度,需要花费不少钱去改装,普通人的眼睛只要没有太大的问题,还是原装的。 最多戴个眼镜,能让图画更清晰一些。 不知道以前的古人有没有想过,未来是什么模样呢?而现在的样子,又是否符合古人的想象? 沈青云在各类文献,以及新 年间留下的手稿里,苦苦搜寻着真相,最后她的目光定格在了,刚刚出土不久的文物,尚书令杨可卿墓中陪葬书简上。 准确来说是定格在它的虚拟投影介绍牌上,真正的物品并不在这边,一群人挤着围观呢,哪儿有她仔细停下观看的机会啊。 大庄的时候,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纸张,很少再看见笨重的书简了,但是那时候的人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想法,下葬的时候,很喜 用书简陪葬。 经过特殊处理的书简,千年不朽,千年后再现世间,依旧是如当年被人放入墓 时的模样。 “诸位面前的,是最近抢救 挖掘出的大庄新元年间,尚书令杨可卿亲自写下的书简。”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广播里详细讲解着,沈青云眼睛一亮,她和徐上卿对视一眼,同时意动。 刚挖掘出不久的书简,那不是现成的新鲜论文题材吗! 让我看看实物,让我看看上面究竟写了什么! 沈青云和徐上卿费尽力气挤进人群,她们大庄的人是真的多,遇到喜 的东西,一个个都挤过来了。 把头发都挤 了,两人才到前面,亲眼看见了那书简。 “在杨尚书令的墓中,书简一共有七十八卷,每一卷都是杨尚书令用刻刀亲自刻下的。” 不是写的,是亲自刻下来的文字! 天啊,那一定非常累,尚书令每天要干那么多事情,还有力气刻书简啊! 杨尚书令果然如同传闻中一般,看着是个文质彬彬的文官,实际上身上也有武艺傍身,不容小觑! 第148章 沈青云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传闻。 说杨可卿年轻时曾与明王一同捉拿犯人,从二楼一跃而下,将逃窜的犯人牢牢控制住了。 之前还以为这是野史胡编 造,但是看着眼前入木三分的百余斤书简,沈青云突然觉得,这事儿是真是假,或许可以论证一下。 原本沈青云觉得光看见这些书简,能论证杨可卿确实身怀武艺,就已经很不错了。 没想到内容给了她更大的惊喜。 书简上的文字并不是随意刻下的,而是杨可卿在老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一笔一划刻下的自传! 自传啊!本人写的自传,即使可能有一些地方出于个人 情,不够公平公正,但内容放出去,也足以影响当前的历史研究方向了! 杨可卿刻下的文字是当时的繁体文字。 为了便于文字的传播和降低学习难度,后世不可避免的对一些文字进行了简化处理。 好在时隔千年的文字一脉相传,沈青云读着还算顺畅,没有太多不认识的字。 在杨可卿的笔下,所有人看见了一个更加生动的大庄新 年间。 杨可卿开头写她的少女时期,这个没有太多赘言,只说那时浑噩不真,任人摆布。 大量的开头描述,都给了沈玉耀。 沈玉耀,看见杨可卿在开头称呼七公主,不少人就屏气凝神,不敢大声呼 了。 好像动作稍微大一些,就会打扰到那个人。 那个镌刻入他们灵魂深处的名字,叫无数人敬仰的帝王。 “七公主为人聪慧,自小便与他人不同, 情活泼,与人为善,和她相处如沐 风,她是大庄最美的少女,温暖如同骄 。” 杨可卿写过很多拗口的文章,她的文学造诣非常高,但是没有 传过一篇白话文。 这在白话文出现后就风靡的新 时期是极为少见的。 即使是那些嘴上骂白话文是文学糟糠的人,私下里也会偷偷的改变文风,因为当时的人就推崇白话,不写白话,文章发表会很不顺利。 但这项不说出口的规则对杨可卿来说没用。 她又不是靠文学才能睥睨天下的,她是靠自身能力,是让人无法抵抗的能臣为官之术。 但在书简中,杨可卿通篇都是用的白话文,她在尽可能的用质朴的文字,描述她眼中的沈玉耀。 那个活泼天真,骄傲不可一世的小公主,和历史上冷酷无情,为皇称霸的玉 大帝,犹如两个人。 后世认为玉 大帝是极为不好接近的人,她就像是天生的皇者,无人能探知到她的内心,她好像生来就该当皇,坐在最高的位置上一样。 沈青云看着那一串串文字,不 捂住了心口,心脏在疯狂跳动,为即将被揭开的历史真相。 “少女时期能与陛下结缘相识,是吾毕生之幸,老来回望,总会 叹当时年少,胜在眼光独特,选对了君主。” 播到这一段,人群中响起几声轻笑,显然大家被风趣幽默的杨尚书令给逗笑了。 谁能想到她竟是这样的尚书令呢! “无奈眼光独到者不止是我,每每回想都觉得这是此生憾事。” “尚书令说的不止,不会是那个人吧?” 徐上卿凑到沈青云耳边小声说道,周遭的人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隐约间,沈青云听到了一个名字。 石采文。 后世如果提起杨可卿,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就是石采文,就好像每次提起石采文,必定要说一句杨可卿一般。 这两人,从小到大都一直被人放在一起谈论,小的时候两人当街对打,大一点了,两人入朝堂,又打到了朝堂之上。 谁也不知道她们之间究竟是发生过什么,才会导致她们有如此多的矛盾。 后世人本来想捏造一些 恨情仇发生在她们俩身上,无奈两人一辈子都没成亲过不说,连个传绯闻的人都没有。 玉 大帝都有呢! 虽然玉 大帝的绯闻,大多数经考证都是假的,唯一一条真的传出来过的,后来的结果也说明,他们当时不可能产生过任何一丝情愫。 为什么新 年间赫赫有名的那些女官女帝,都不曾结婚生子呢? 因为这个命题,很多专家进行过讨论,最后大部分结果都归于,她们不想。 就是因为不想,所以就没结婚生子,如此简单的结果。“石采文真是个可恨的家伙,我时常会想,世上已有我杨可卿,为何还要多一个石采文?后来想想,大抵是上天看我不顺眼,故意造出一个石采文来,让她与我相争,让她搅 我一辈子的心绪。” 杨可卿接下来用了长篇大论去控诉石采文为人的离谱,在她的描述中,石采文简直就是无理取闹的典范。 但实际上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石采文本身是个不折不扣的能臣,她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是玉 大帝手底下最为得力的助手。 与杨可卿并肩称作帝国双明珠的人。 杨可卿看来很讨厌石采文啊,想想她与一个自己讨厌的人,生生世世的绑在一起,有点儿可怜是怎么回事?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