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读书人指责帝王的文采不行,怎么,难道帝王要给他们写文章吗? 如果帝王的文学水平很高,还要大儒何用?要天下读书人何用,毕竟他们的水平还没有帝王高,难道帝王会用他们去治理天下吗? 就是因为帝王也是人,有自己的短处,所以才会广纳天下良才入朝为官。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要求帝王有超高的文学水平! 在沈玉耀于 中嘲讽那些读书人读书读坏了脑子时,民间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下。 这世界上除了读书的士人阶级外,还有民众。 甚至民众才是真正掌握着世界的人,他们的声音是那么宽广强大,因为人数够多,所以强而有力。 比起那些对沈玉耀新政恶意很大的读书人,大部分贫民百姓却对新政持理解态度,甚至是十分支持的。 因为他们已经读过了官府发布的公告。 沈玉耀的白话写法确实影响了所有上下的官员,那些官员或许私底下也会和亲朋好友一起吐槽沈玉耀写的文章实在是太过朴实,一点儿都不像写文章,但是真当他们也写起官府公文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选择趋向沈玉耀的写法。 有句话说的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沈玉耀是上,那么她喜 的,就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众。 就好比现在,各地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女子学院,招收女学生,同时也兴起了读书风 ,家中但凡宽裕一点的,必须送家中孩子去读书。 不去读书,会被人笑话家中穷酸的。 以前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现在却全部出现了,就是因为沈玉耀的喜好。 她喜 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民间就从上而下的刮起了兴学大风。 那些酸臭书生的话,或许有人会听,但必定不会持久,因为大部分人都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武状元已经选出来了,不 就会被派到佛地来, 后佛地的武将,可不一定是你,石采文,你还要在佛地偏安一隅吗?” 杨可卿看完从京城送来的邸报后,长舒一口气,问旁边的石采文。 石采文摇摇头,“我可从来没有偏安一隅过,只不过是为君效忠,死而后已,现在陛下需要我在佛地支持大局罢了,若是陛下要放我回京,那我必定是要选择回京的。” 谁不想当京官?京官就在陛下面前,出了事情可以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而且没事儿就能和陛下去沟通一下 情,不用担心什么时候君臣情谊淡了,陛下手中的刀直接挥向自己。 杨可卿一直没有回京,就是因为她觉得石采文心怀不轨,现在石采文说自己绝对没有二心,她并没有马上相信。 “希望石大人,能说到做到。” 杨可卿接下来还要去拜访一位佛地的大师,没有时间和石采文在这里你来我往的互相试探,所以说完这话后,她就起身告辞了。 看着杨可卿出去的背影,石采文默默的嘁了一声。 她就不相信,把杨可卿放在她的位置上,天高皇帝远,自己手上有兵有人有地,她会没有二心? 只不过石采文这个二心出现的非常短暂,而杨可卿与暗部的人来的也很及时。 任何人都会有私心,有争夺权力的 望,有些人一念之差,堕入地狱,有些人则可以明哲保身,绝对不越雷池半步。 石采文就是后者。 她很快就意识到,此地也是王土,沈玉耀当初能派人攻打佛地,自然就能派人来攻打她。 她确实有天纵之才,但是她是个人,她的亲人还在大庄,她若是得位不正,更是会被天下人抛弃。 那她必输无疑,何必为了一时的 快,就葬送自己一生? “这个杨可卿,没事儿长那么利的一双眼睛做什么,当御史还当出经验来了。” 石采文低声吐槽两句,该说这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果然就是敌人吗? 杨可卿竟然一眼就看出她内心的不坚定,然后在这儿盯了她两个月! 京城那么大摊子她都不管了,就跑到佛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做样子。 今天杀一个贩卖柳暗花的僧人,明天再 死一个欺 贫民百姓的恶僧,俨然一副清官明吏的模样。 石采文唾弃杨可卿的做面子事,但是又不自觉的学习对方,她不得不承认,杨可卿在为官上,属实是有一套。 “苏丹,今 杨可卿是要去见谁?倒是很少见到她如此行 匆匆的模样。” 石采文有些好奇。 “回大人,听说是个久居佛地的外国智者,他名字非常长,大家都叫他浦西。” 浦西? 石采文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看来这个人在佛国,并没有得到王公贵族的重用。 “他是做过什么事情,能被称作智者?想来肯定不是对佛法有所研究。” 如果真是对佛法研究深刻,那么早就被佛国的王公贵族接到府上讲经了。 “好像是……” 苏丹有些难以说明,因为那个词在大庄没办法用一个准确的词去翻译。 最后她想起了之前石采文给她看的,大庄皇帝亲笔所写的官文,想起了其中一个词。 “是数理!” 数理的智者? 石采文一惊,随后拍桌而起,“那人在何处,我也要去拜访,务必要赶在杨可卿之前!” 怎么能什么好事都被杨可卿给占了! 她就知道,敌人静悄悄,必定在作妖,这两个月杨可卿留下来不可能就干那么点事。 没想到啊没想到,杨可卿竟然偷摸找到了一个数理上的智者,能在佛国和其他国度称作智者的人物,放在大庄绝对算是一代大儒了。 甚至是可以开宗立派的人,虽然大庄之外的地方,未曾开化之地居多,但是那些国家也有不少人,总能从里面找出几个格外出 的人来。 以前长居中原,石采文也会小觑天下人,后来她走过诸多地方,见识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这才慢慢的明白。 时间筛选剩下的瑰宝,能被人珍而重之,必定有其无法掩盖的耀眼光芒。 观者只需心怀敬畏,去仔细品瑰宝华美的姿态,便足够了。 但是石采文再快,也没有早有准备的杨可卿快,等她到的时候,杨可卿已经和浦西相谈甚 ,敲定了浦西和杨可卿一同入京的事情。 看到远道而来,气 吁吁地石采文,杨可卿 出志得意 的笑容,“石大人,承让了,我与浦西智者先行回京了。” 然后杨可卿就当着石采文的面,将那位头发花白的女子扶上了马车,扬长而去。 石采文可算知道为什么她来佛地这么久都没有听说这位智者的名字,同时也明白了,这位足以开宗立派的智者,为什么会跑到佛国,这么一个只兴佛教的地方。 原来是因为,这位智者是女子。 更西方的国家,对女子的蔑视比之东方更甚。 掌握知识的女子,在他们眼中,甚至被妖魔化为女巫,被活活烧死者不尽其数,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成为智者,这位浦西绝对有着非同一般的能力。 如此罕见的人才,竟然被杨可卿给带走了,杨可卿这个女人真是好运气! “大人,要追吗?” 苏丹已经蠢蠢 动,她在草原的时候,可是练习了一身不差的马术,绝对能追上前头拉车的马。 石采文摆摆手,“不追,回府!” “大人,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她们离开?” “哼,她们能走,你家大人我就不能了吗?休想就这么撂下我!杨可卿!” 石采文翻身上马,勒紧缰绳,调转马头,“走,回府收拾东西,今晚必须追上她们!” 苏丹陡然意识到,这是要回京了! 她眼睛一亮,大声应道:“是!” 京城啊,不知道大庄的京城是什么模样,是不是和传说中那样,金银玉石铺 地面,即便是夜晚,依旧灯明如昼。 苏丹从来没有去过京城,曾经的她能活着都是奢望,一切改变,都来源于石采文。 她会一生追随大人,无论大人何去何从。 刚刚因为武举而沸腾过的京城,在稍微的平静后,很快又要掀起波浪。 第126章 自打沈玉耀的新政开始实施之后,各方人士纷至沓来,都想要来京城寻常一条新的出路。 不拘一格降人才,口号喊出来容易,做出来难,如果是一般的帝王,天下人也就听听便罢,他们不会相信一个帝王会真的愿意降下身躯,同底层人接触。 但是沈玉耀不同。 观她上位后的种种,所有的一切都标识着她与其他帝王不同,如果是她,群众愿意相信她会是那个特殊的帝王。 当各方人才都涌来后,新点子犹如繁星一般,猛然在天空炸开,闪烁着的星光,照亮了前路。 沈玉耀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怪不得人们都说高手在民间,原来将大庄的人才搜罗到一起后,科技竟然能发展的如此迅速! 因为是沈玉耀提倡,所以各家来投的人并不吝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反正本来就是要售与帝王家的才艺,又有什么不能表现的呢? 如果他们的表现好,让帝王看上眼,那才是他们的荣幸! 所以一扫之前各自封闭的态度,他们非常大方的拿出了自己的毕生所学,研究方向一致的人,沈玉耀安排他们在一起继续探究学习。 效果喜人,这群大佬扬长避短,才不过半个月,就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系统的体系,甚至之前进展缓慢的数理课本都被推动了一大截。 但这还是不够。 沈玉耀合上简单的修订本,手上的纸散发出微微的纸香气,洁白无瑕不说,还十分光滑平整,这是沈玉耀登基后,主要研究的东西之一。 她已经许下要开民智的愿望,如此庞大到几乎难以实现的愿望,必须有足够低廉且好用的纸张来支持。 登基前,其实沈玉耀就已经开始着手这些基础的改造了,只是效果没有现在这么好。 这是一天接一天的改良,一版接一版的更新后的最终成果,廉价又量大的白纸,可以供给一部分人使用。 等工业水平提升上来后,白纸会更加便宜,连带着其他纸张也会降价,迟早有一天,大庄所有孩子都能用上纸去写字。 “淑君,你有跟他们说朕的要求吗?能让人更快看懂是什么意思的简单符号,他们有没有去想?”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