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个当朝首辅,也首当其冲,被 着面临新帝的第一道旨意。 …… 新帝以 情宽厚闻名,对老臣们也格外优容厚待。下了恩旨后,新帝并未急着让老臣们及时告老让位,很快又下了第二道旨意。 若三品官职以上的老臣愿以苍老之躯甘为大秦继续奉献,可以进 亲自向新帝禀明。 第二道旨意一下,三品以下的五旬官员,再无奢望,只得纷纷告老。 三品以上的官员,共有二十余人。其中超过五旬的,近乎一半。于是,这十几位老臣以傅阁老为首,一起进 求见新帝。 “微臣见过皇上。”傅阁老等人一起拱手行礼。 身着龙袍气度沉稳年轻俊美的新帝,从龙椅上起身走过来,亲自搀扶起傅阁老:“傅阁老请起,诸位 卿都平身。” “诸位俱是朝中老臣,为大秦百姓奔波辛苦,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朕都看在眼底。” “朕下恩旨,是为了众 卿的身体着想。朕不愿见大秦的肱骨之臣因疲累过度耗尽心力,更不愿见众 卿 身病痛时还惦记朝堂政事。” “今 众 卿一起前来,愿继续任职当差,实在出乎朕的意料。也令朕心甚 。” 新帝 脸诚恳,话语中 是关切,说出口的话格外妥帖,也令惴惴不安的老臣们一颗心归回原位:“众 卿既愿留任,朕十分高兴,绝不会强 众 卿告老致仕。” 众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一起拱手谢恩:“谢皇上恩典。” 新帝又留一众老臣在 中用了午膳,昭显天子恩宠,才让众臣离 。 当天晚上,傅卓回府后,被傅阁老叫到了书房。 傅卓如今有了正式的官职,是为中书令。官职只有六品,不过,每 都在天子近侧,负责各种文书起拟圣旨。位低权重,谁也不敢小觑。 “皇上的恩旨,只针对三品以下的官员,祖父并未被波及,首辅之位丝毫无损。其余三品以上的老臣,也一个都未动。” 傅卓侃侃而谈:“此事既已解决,祖父心中还有何忧虑?” 傅阁老轻哼一声,扫了和新帝一鼻孔出气的长孙一眼:“恩旨之事,是谁给皇上出的主意?” 第881章 立威(三) 一道恩旨,三品以下的年迈官员尽数告老荣休,腾出官职,新帝顺理成章地安 亲信。一众朝廷重臣心中惶惶难安。新帝再施以怀柔手段,施恩于老臣,顺便收拢人心。 从此以后,老臣们只能为朝堂鞠躬尽瘁,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对新帝有什么不瞒。否则,新帝便可以用“ 卿年事已高为朝堂 劳朕实在于心不忍”为理由,让老臣告老回家去。 这一招实在高明! 人老成 的当朝首辅傅阁老,早已窥破新帝的用意。却不能不按着新帝的心意演了这一出好戏。心中委实有些憋闷。 偏偏这种话,对着外人不能随意出口。哪怕是对着一众幕僚,也不能随意妄议新帝。所以, 心憋闷的傅阁老便将长孙叫到书房询问。 傅卓一脸无辜:“祖父此话从而何来?这是皇上对老臣们的体恤优容之心,为何祖父看似不太高兴?” 装模作样! 傅阁老神 不善地瞪了傅卓一眼:“在别人面前打打马虎眼就算了,在我面前不准油嘴滑舌!” 傅卓也收敛了玩笑之心,应道:“祖父现在是以何身份问我?若已阁老身份询问,请恕下官不敢背后妄言天子。若以祖父身份相询,我只能告诉祖父,我身为中书令,不能随意透 圣心。” 傅阁老:“……” 傅阁老被不软不硬地噎了一回,有些哭笑不得,立刻摆出祖父的架势来:“罢了,朝堂之外,不谈朝堂之事。我是你祖父,关心询问你在天子身边的情形,这应该没问题吧!” 姜还是老的辣。 傅阁老摆出慈祥的祖父面孔来,傅卓只得无奈地笑道:“多谢祖父关心。我自少时起就是皇上伴读,对皇上的 情脾气十分 悉。如今在皇上身边当差,也颇为顺遂。” 顿了顿又低声道:“祖父当 宣读先帝遗旨,此事虽怪不得祖父,皇上心中却有芥蒂,心意难平。李公公钱公公已被打发出 去守皇陵。祖父身为首辅,应该尽全力辅佐皇上。这其中的道理,无需孙儿多说,祖父也该明白。” 傅阁老哑然。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当然明白。 可再明白,心态上一时也难以扭转过来。会用先帝执政时的情形来衡量新帝,会不自觉地以辅政阁老的身份 一 新帝的势头……甚至,偶尔会因为新帝的宽厚,生出大权独揽的念头。 新帝这一道恩旨,既是委婉的提醒,也是含蓄的警告。 天子再年轻,也是九五之尊。 天子之威,不容任何人忽视。 良久,傅阁老才道:“这些话,是皇上借你之口告诉我的吧!” 傅卓既未承认也未否认,只道:“祖父一生忠君为国,费心 劳,如今又是首辅,皇上对祖父素来敬重有加。祖父也该 念皇上仁厚行事有度才是。” 行事有度? 傅阁老沉默片刻,才叹道:“当 先帝命我接下圣旨,待新帝登基时宣读。我当时便觉得此事不妥。奈何先帝旨意,我不得不从。便一直瞒了下来……四妃进 一事,皇上心中不 ,却无可奈何。想来是迁怒于我了。” 傅卓意味深长地看了过来:“皇上心中不喜,也是难免。祖父已是一朝阁老,位极人臣,傅家也一跃成为文官之首。堂妹进 为妃,对傅家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祖父莫非还想不明白?” 祖父曾动过的那些心思,皇上又岂能看不出来? 傅阁老眉头微动,神 有些复杂地看着长身玉立沉稳睿智的长孙:“先帝遗旨,连皇上也违抗不得。我身为辅臣,如何能抗旨不遵。现在人都进 了,再说这些,为时已晚。” 傅卓却道:“有些话,我不便多说。等祖父自己想明白了,一切难题自然 刃而解。” …… 椒房殿。 孩子们都回了自己的屋子安睡,年轻的帝后,终于有时间独处。两人静静地相拥在一起,低声絮语。 “朝中忽然空出这么多位置来,你可都安排妥当了?”顾莞宁轻声问道。 萧诩嗯了一声,一边用手轻抚顾莞宁垂在身后的发丝:“在老臣们眼中,年轻天子威势不足 基不稳,说话行事少不得轻慢几分。我也嫌他们老而 滑。” “这几年,我一直在暗中培养亲信。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此次正好挪出许多官职,可以选拔任用一部分。” “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朝廷重臣,也都是皇祖父在世时重用之人。我这么做,是敲打他们一二。若他们识趣,以后便要将所有的小心思收拾起来,老实当差,为我所用。否则,我不会再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最后一句话,透出了天子独有的霸气。 顾莞宁微微抿 一笑。 眸光 转,俱是妩媚。 萧诩心念一动,凑过来,在她的 边轻轻一吻。唯恐自己按捺不住,很快又退了回去,低声叹道:“徐沧说,你身子还得静养几个月,不宜过早有房事。” 看着一脸哀怨自怜的丈夫,顾莞宁又好气又好笑,丢了个白眼过去:“若不想忍,只管去后 歇着。” 自四妃进 ,这已经成了萧诩最不愿提及的话题,立刻举手投降:“我随口说说而已,绝无他意。” 然后旋即扯开话题:“你的杀 儆猴之策,效果如何?” 顾莞宁挑了挑眉:“今 有几位太皇太妃,俱都来了椒房殿,自请搬至西苑的寝 里养老。我已经都准了。” 萧诩目中闪过冷意:“景月 可有动静?” 顾莞宁淡淡说道:“前两 ,韩王妃领着儿媳进过一趟景月 ,劝着窦淑太皇太妃出 去韩王府养老。可惜她不愿意。” 窦淑妃为何不肯出 ? 萧诩神 冷了下来,冷笑一声道:“她倒是死心不息。韩王也未将我这个天子放在眼底。我已经登基数月,他和魏王一直迟迟不肯离京就藩。待我收拾过一众官员,接下来便该轮到他们了。” 第882章 立威(四) 后 不得干政,这是高祖建朝时便定下的规矩。身为皇后,教养儿女打理后 事务才是本分,朝堂之事不该多问。 王皇后坐镇中 数年,格外小心谨慎,唯恐惹来元佑帝的忌惮。 顾莞宁和萧诩却无此困扰,夫 两人私下无话不说。朝堂纷争,后 事务,信手拈来,毫无忌惮。 “就这么让他们就藩,白白便宜他们了。” 顾莞宁淡淡说道:“藩地的税赋都归藩王,倒让朝廷帮着养藩地的驻军。往 是皇祖父惯着自己的儿子,别人管不着。现在是你这个侄儿做皇帝,天底下没有叔叔占侄儿便宜的道理。以后藩地驻军的军粮,让藩王们自己想办法。正好给朝廷省下一大笔开销。” 藩王们富庶得 油,让他们出出血。也免得他们像齐王那样,将金银都用来暗中豢养死士暗卫。 萧诩听得眼睛一亮, 口而出:“好主意!过两 ,我便让御史台上奏折!” 这种事,当然无需天子亲自出马。 顾莞宁见萧诩想也不想便听自己的意见,心中微暖,口中故意说道:“你和我商议朝政之事,听取我的建议,不怕传出去让人 笑?不怕九泉之下的皇祖父知道了生气?” 萧诩凝视着顾莞宁,缓缓说道:“阿宁,前世你为太后,执政时英明果决,行事果断,我都一一看在眼底。平心而论,更甚于我。” “在我心里,你不仅是我的 子,是我儿女的亲娘,更是世上最值得信任依赖之人。” “有这么好的幕僚在身边,我当然要时常请教才对。” 这世上,一个男子给 子最大的尊敬,莫过于将她视为自己的知音。 顾莞宁眼眶微热,一阵阵暖 在心中涌动。她一时说不出话来,便将自己的头靠在萧诩的 膛处。 隔着薄薄的衣衫,清楚地听到他的心跳声。 咚咚咚咚,温暖有力。 “听见我的心在说什么了吗?”萧诩低低地笑道:“它在不停呼唤你的名字。” 顾莞宁 角微微扬起,忽地张口说道:“过几 ,我便让四妹出 。” 萧诩早已猜到顾莞宁的打算,点点头道:“好。” 他没问顾莞宁到底要怎么做。 她既已安排妥当,无需他多管多问。 …… 几 后的朝会,御史台的御史上了奏折,奏请藩王归藩。 魏王韩王早料到会有这一 ,两人并未慌张,一起出列。 魏王年长,便先张了口:“新帝登基,诸事未稳,本王不才,厚颜恳请皇上,容我和六弟在京中多逗留数月。一来告 先帝在天之灵,二则,我们也愿为朝廷出力当差,希望皇上首肯。” 韩王也拱手,言辞恳切:“我也愿为皇上鞍前马后,请皇上只管吩咐。” 坐在龙椅上的萧诩,一脸动容:“四皇叔六皇叔如此关心朕关心朝堂,堪称藩王表率。朕心甚是 动。”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