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水稻 秧之前,需要将田里大个的田螺全部打捞一遍,小个头的影响不大,等它们长大的时候,水稻也已经差不多成 了,不受它们影响。 只要错开危害期养殖,是可以达到共生的。 不过北凉的田螺稀少,想要养殖的话,还得到处收购小田螺。 等以后,炒田螺安排上,也是一道十分不错的美食。 还有螺蛳粉,别人卖的螺蛳粉都没有螺蛳,他的可以有。 多一种可以食用的 食,自然也是好的。 第二,现在运河已经在运行了,莫少珩老早就想着,在运河里面养鱼的计划也可以开始了。 乌衣巷和其他加盟街卖的鱼类产品,无论是鲜鱼菜品,还是咸鱼,老是处于缺货的状态。 这是因为都是在外收购的鱼,而对方基本都是小规模饲养。 考虑到成本等问题,太远的地方也不可能去收购,所以,鱼始终供不应求。 当然,两件事最主要的还是养鱼,养螺蛳也就养着玩,虽然美味,但螺蛳 少,对提高民生的作用并不大,仅仅是提高农田的利用罢了,随带的事情。 莫少珩安排了起来。 首先是让人去各地收集螺蛳种。 被叫来的管事: 螺蛳味腥,比以前的猪 还腥,而且, 也不多,倒是听说小部分地区的确会食用螺蛳,但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而已。 他们世子还专门养螺蛳不成? 莫少珩说了两句,养着玩而已,管事这才释然。 养着玩就养着玩吧,他们世子说了算,带着人去打听消息了,哪个地区的螺蛳多,他去收购些回来。 然后莫少珩开始为在运河里面养鱼做准备去了。 他的规模,可能会比较大。 拦一截运河是拦,他多拦点也是拦,反正现在朝廷仅仅是将运河当成是灌溉来用,他通一通关系,都不需要支付承包的费用,所以,他得多养一点。 莫少珩去找了赵棣。 赵棣:你要在运河里面养鱼? 虽然说看似似乎不错,但别人养鱼都是养在小鱼塘里面。 运河那么大,以后如何打捞? 可不是小鱼塘那么简单,在运河捞鱼,如同大海捞针。 莫少珩说道,我自然有办法。 赵棣想了想,点了点头,只要不破坏运河,影响灌溉,私下跟圣人说一声,应该没有问题。 你准备养多少? 莫少珩答道,直接在志县那里拉网,志县到凉京这一截的运河,都是我的养鱼场。 赵棣都以为听错了,因为路线太长了,养的鱼在这么长一截运河里面到处跑,想要捞的时候,怕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莫少珩 折腾就让他折腾去。 在赵棣看来,这一次莫少珩估计也是一时兴起,等养的鱼打捞不起来,也就失去了兴趣。 只是,等莫少珩在账本上划账的时候,赵棣都 疼到不行。 怎么看也不像是闹着玩啊? 其实主要是买鱼种的钱,一条小鱼估计也就小柳叶那么丁点大小,价格自然不贵。 但耐不住买太多了。 剩下的还有两个难点。 第一,就是拦运河的网,北凉因为少河 ,渔网这种东西的使用率十分低。 莫少珩不确定,有现成的可以用来拦运河的网。 不过,南离肯定有,南离多河 ,渔网的制造工艺十分的发达。 所以这也不算是一个太大的难题,莫少珩准备去问问造商船的老匠师和船长,他们一辈子和水打 道,又是南离人,应该知道这种作用的网在哪里能买到。 正好趁机收购鱼苗期间,让人去买渔网。 一开始收购的鱼苗,其实可以直接往下游的河 倒,因为拦的距离太远了,小鱼苗还游不出去这么长的距离。 第二个难题,就是鱼的饲料问题。 鱼也是需要吃东西才能长身体。 运河因为是新挖的,里面能够供鱼吃的菌体其实是不够的。 而莫少珩今年刚好种了非常多的黄豆。 黄豆榨油后,又过滤出来豆粉,剩下的就是豆渣。 豆渣现在都是在喂牧场的 鸭。 今年的豆渣估计会有点超量,正好用来喂鱼。 而且,莫少珩准备在运河边上也养一些鸭子和大鹅。 鸭子和大鹅吃豆渣,然后它们会排 ,鱼又会以它们的排 物为食。 听上去有些恶心,但这是一种最好的循环养殖技术。 在一些养殖场,都是在池塘上面搭建 棚鸭棚,下面的池塘养鱼。 莫少珩的运河较大,反而不会像这些养殖场一样出现污水脏水的情况,是一种较为自然有机的生态养殖。 敲定好难题,莫少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赵景澄等学生,现在的课本还没有印刷出来,也一天跟着莫少珩到处跑。 等看着小螺蛳倒进农田,在那里惊讶到不行。 螺蛳也可以养殖吗? 这些螺蛳也太小了吧。 莫少珩说道,螺蛳吃细菌,然后排 ,将细菌转化成了水稻需要的肥力,对水稻是有好处的。 当然,螺蛳也会啃食水稻的 茎叶片,所以得等水稻的 深扎进泥里面,才能下螺蛳。 才开垦的农田,生态太单一了,也需要它们来丰富农田生态。 螺蛳如果长期不打捞的话,数量过多会成为农田之害。 才说完,一群学生就笑了起来,在我们北凉,它们肯定成不了农田之害。 都会被我们吃掉。 莫少珩: 说得好像有点道理。 估计等莫少珩将炒螺蛳的吃法 出来后,还得先担心它们会不会灭种。 一种平民也能 出来的美食,一但兴起,特别是在北凉 食还不算丰富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 赵景澄等还在那拿着小螺丝玩,看着还 好看。 小小的螺蛳,以前都没有注意过。 少年人的乐趣,往往都是这般,哪怕再普通的东西,也能成为他们手上兴趣的源泉。 养螺蛳比较方便,只需要将收购来的螺种往田里倒就行。 等莫少珩带着赵景澄等去放鱼苗的时候。 赵景澄等都懵了。 看着用运鱼车运回来的小鱼,一车一车地往河里面倒,这 还不得是 包子打狗,倒进运河里面,还能捞得回来? 哪怕南一,生活在渔业比较发达的南离,也看得眼睛直眨巴,没见过这么养鱼的。 一倒进河里,没一会儿,小鱼就不见了踪影。 众人: 不由得看向莫少珩。 莫少珩正将做好的木牌 在运河边上,木牌上写着,未经允许,不得私自打捞河里的鱼,违者罚款。 众人: 还是想想,鱼还能不能打捞回来吧,竟然在想着有人来偷鱼。 莫少珩看着一群疑惑的眼睛,说道,哪怕是在南离,渔业虽然发达,但其实都是小规模养殖,而想要经济效益达到最高,无论是农业还是养殖,都需要大规模。 一片鱼塘,养这么一车的鱼苗,自然是足够了,等鱼养肥的时候,自然一鱼塘看上去都是鱼,也好打捞。 但我们拦了这么长的一截运河,自然需要更多的鱼苗,不过是面积实在太大,所以倒鱼苗的时候看上去就跟放生一样。 其 本原理,还是单位面积容鱼量的问题。 一群学生: 虽然是这个道理吧,但 真的 觉是在 包子打狗。 莫少珩不断地在收购鱼苗,钱跟水一样花了出去。 而拦运河的渔网,老匠师那直接解决了,都不用去南离买,老匠师知道一种制作渔网的方法,能够 足莫少珩的要求,能经得起长期的河水的侵泡。 渔网的制作,能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确制作工艺是相对先进和完善的。 等渔网制作好。 莫少珩看了看,细度足够拦住鱼群。 然后去了一趟志县,在渔网的底部,绑上石头,方便沉底。 然后拦江拉了一条绳子。 毕竟是运河,宽度有限,不是济河那种宽大到无法拉绳的河 。 渔网的上端就绑在绳子上,然后横跨整条运河。 放眼望去,运河就被这样一张巨大的网给拦住了。 以后,这条网拦住的后面这一段的运河,就是我们的渔场了。 都看不到头。 规模是真的大。 养鱼,当然不可能是将鱼苗倒进去就完事了。 莫少珩每隔一段距离就要 上那么一块木牌,就是上面写着,非法打捞罚款的木牌。 上面留了燕王府和镇北王府的名号。 在阶级分明的时代,这样一块牌子比现代的电网什么的警示作用还强。 至少一般百姓应该是不敢冒着被打断腿的危险,去私自打捞的,至于贵族,他们敢不敢得罪燕王府和镇北王府先不说,他们首先得放下颜面才做得出这样的事情。 莫少珩安排了人留守渔网。 每天继续让人收购鱼苗。 等过一段时间,鱼苗收购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安排人,每天按时向运河投放豆渣当饲料了。 至于养在运河边上的鸭子,去牧场拿些小鸭子回来就行,大鹅,倒是需要去各地收购了。 鱼是莫少珩的产业,因为他未必能说服其他人和他这样养鱼,但鸭子和大鹅,属于牧场的生意,是在共同经营的范围,这也为莫少珩相形见拙的荷包,减轻了一些 力。 看似麻烦,但一点一点的来完成就行。 养鱼,是需要人手的,莫少珩不得不又招了些人,这些人除了喂鱼,大概就是巡河了,巡逻着别有人偷鱼。 这一忙活,直接就到了夏天。 河边一群群小鸭子和刚长出筒子 的大鹅,成了凉京城外的又一道风景。 凉京的百姓,逛运河的时候,看着这些鸭子和大鹅,喜庆得很。 莫少珩买了那么多鱼苗,每天还洒进去那么多豆渣,怎么河里连一条鱼都没有看到? 可不是,该不会跑掉了吧? 莫少珩: 河水那么深,哪里那么容易看到鱼。 再说,鱼虽然吃着豆渣,肯定比自然生长要长得快得多,但这也没养多久,哪那么快就看到大鱼了。 在众人议论纷纷中,莫少珩一天倒是十分愉快,现在他没事也喜 往运河跑。 这里面都是他洒进去的钱啊。 只要不出现大规模死鱼,他觉得鱼都还在河底。 其实,也没有过多久,效果就 眼可见了。 第一,喂养鱼的时候,当端着一盆豆渣,将豆渣洒向河里的时候。 鱼群开始出现了,争抢洒进河里的食物。 原本风平浪静的运河,一瞬间沸腾了起来。 跟炸了锅一样。 看热闹的人,也跟炸了锅一样。 天,好多的鱼。 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样大量的鱼群。 那场面实在太壮观了。 去养鱼的水库钓过鱼的朋友,估计能 受到这是怎样的一幕。 第二,就是早上和傍晚的时候,因为水底氧气变化的原因,鱼群也会浮出水面。 眼都是鱼,跟军队一样。 引来了好多人的围观。 莫少珩也去看了,的确壮观。 消息也在凉京城传开。 现在,除了凉京城外大片大片的槐树林的景观外,又 加了这运河鱼群的奇景。 凉京双景,无论是本地的百姓还是外地来的,都是必看的景观。 莫少珩现在是乐开了花,都是钱。 没事就拉着赵棣去看看他们的产业。 赵棣: 他现在好像也变富裕了,琢磨着,等鱼可以打捞了,估计能还上以前借朝廷的钱了。 不过,只是怎么 觉 忙活了这么久,刚好抵消欠债? 其实好处他自然也看到了,等还完朝廷的钱,以后都是利润了。 而且还给百姓提供了事情做,让凉京百姓生活品质不断地在提高。 可以想想,三年前,凉京的百姓还吃不起 呢,但现在,隔三岔五的吃一次猪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平时还能买些 蛋鸭蛋吃,逢年过节也能炖 炖鸭。 现在要不了多久,连属于高消费的鱼估计也能吃上了。 凉京三年的改变,实在太大了,不注意的话或许还 觉不到,但稍微一留心,就能将这种改变说上一二。 凉京,如同在不断的焕发着荣光。 北凉的天气是一天比一天热,城外的槐树林开 了槐花。 经常能看到有百姓,敲落一两串槐花,拿回去熬粥。 槐花粥以前被用来救济灾民,但味道其实十分不错。 特别是放凉之后,冰冰凉凉的,还有一股独特的花香。 成了凉京百姓,一种闲趣时候的消暑的食品。 除此之外,凉京第三景也出现了。 在凉京城外,周围有好几个山头。 以前,这些山头长 了野草,因为地势原因,哪怕有运河了,也不方便灌溉,所以朝廷也没有想着去开垦它们。 但今年不一样,原本应该 山野草的山头,如今开 了野花。 遍地的野花,让几个山头变成了花的海洋。 太漂亮了。 一开始,百姓都还没有发现,直到夏 的风一吹,将几座山头的花都吹开了,将花香吹进了凉京城中。 知道那画面有多美吗? 就像现代的公园种植的花田,每到这个时节,游园的人都能络绎不绝。 所以城外的花海一出现,整个凉京都轰动了。 怎么回事? 漫山遍野的野花。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