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初七,抱病在家的宰相王溥,也跟约好的一般,溘然长逝。 一时间,朝廷上下,面对这一连串的丧讯,都有些地发懵。而三名元臣宿旧的故去,对朝廷的影响是巨大的,朝廷少了三个顶梁柱,上层的权力平衡继卢案之后,也彻底被打破。 同时,三名功臣的辞世,也仿佛在诉说着一点,那段灿烂辉煌的历史,不以人意志转移,正在不断远去…… 第145章 糜烂的同化政策 黄羊平,位于榆林道腹地,属夏州治下,去州城约百二十里,处沙漠边缘,以沙滩梁地为主,辅以周遭大量的水泊,因而成为了项族一大聚居地。 而以黄羊平为中心的项部族,乃是野利部,这是项大部。溯项之源,在过去几百年间,曾有两次大规模的内迁,先是吐蕃崛起,迫于唐蕃相争,徙至秦陇一带,后是安史之,吐蕃入据秦陇,再度东移,长居夏绥灵庆延,待唐末,随着拓跋李氏的崛起,彻底成为西北一方豪强藩镇。 在项人的变迁之中,形成了几个大的部落联盟,居庆州陇山之东以拓跋部为主的“东山部”,居灵、盐、庆州地区的“平夏部”,还有便是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 当然,随着大汉的崛起,汉军汉民的强势回归,原本的世界线被彻底打,项人崛起的进程也被彻底打断,如今的项部族,被朝廷拆分得支离破碎,上层权贵被严厉打控制,下层部民也被分散迁置,二十年间,足有不下十万的项人,被外迁安置在山、燕山、安东乃至他们的源地。 然而,这些动作,终究只是治标,未达本,夏绥地区的项人,依旧以大小部落聚居的形式存在,上层首领酋长的影响虽然被尽力消除,但仍旧残留有巨大影响。 而随着朝廷越发严厉的民族政策,民族矛盾也在不断加深,项人对朝廷的不情绪也在不断增长,至开宝二十一年,已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朝廷或者说刘皇帝的初衷还是好的,想要实现对项人的同化收,彻底解决西北项问题,维护政权稳定。政策上的强制与严厉,或许带有刘皇帝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不强硬,本无法推行。 只不过,很多政策出现问题,往往就在执行层面,榆林道这边,也是如此。想要实现民族同化的目标,最好是要做到文化消灭与建立新的文化认同,中枢也降下指令,让榆林地方官府在项人中推行汉字、汉话、汉服、汉礼。 然而,想法是好的,只是有些现实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要切实推行朝廷制定的那些政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这些都是地方官府所稀缺的,即便朝廷有些政策的优惠以及相应财款的调拨,但针对几十万项人,仍显杯水车薪。 再就是,地方上的官员,也有畏难情绪,更有懒政心理,还不乏贪污腐败,这同样給执行层面增加了阻碍与难度。 不过,朝廷权威正盛的当下,对于来自京师的政策方针,也不敢公然违背,因此,做则做矣,做不做得到便是另外一回事。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朝廷的那些政策,地方官府也是有选择地推进执行,硬的一方面,是简单暴,照章办事,软的一方面,则怠慢其事,甚至刻意忽略。 比如对其首领权贵的打,官府很卖力,因为能在那些项首领身上挖出财富,获取利益。比如对其部族的打外迁,同样执行得很到位,不服从的出兵镇即可,外迁出境后,就是其他地方的事情。 而没有外迁的项人,也据朝廷的要求,进行了拆分重组,但也只是进行一些不得人心的人员变动,对其聚居形式、生活习俗并没有什么改变。 初期,不得不尽力,还有监督,具备一定的约束力,到后面,除了重要城邑周边,其余广地区,其改化革新、移风易俗,基本就处于放任状态。 至于建立学校,教习项儿童汉字汉话,也只是在城镇以内,像遣专人到项人聚居点教学,同样也只有零星几个点,装装样子,应付检查罢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观原因是地方官僚们执行迟误推诿,客观原因,则是地方上缺少读书人,即便有,没有人愿意到项聚落中去燃烧自己,贡献学问。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到开宝二十一年,朝廷过去制定的多项民族同化政策,在执行不到十年之后,就基本宣布失败了,尤其在榆林地区,更是于形式,只剩一个空架子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比如燕山北道的奚族,比如已然安分下来的境内契丹人,驯化很顺利,这还是得益于辽国时期中原文化的成功北侵。 榆林地区,自然有其特殊,地域的特殊,以及民族的特殊。造成如今糜烂的局面,决策层有责任,执行层也要背大锅,当然,项人的难驯与排外也是关键因素。 而从榆林地方官僚们那迟钝的表现也可以反应出一些问题,他们对朝廷的那些政策,实则也不是很接受。 大概就是觉得太折腾,按照很多人的想法,对于这些内附胡族,既有先例可循,行羁縻政策,分而治之即可,何必搞出那么多花样,徒惹是非。 上得罪那些酋长首领,下折腾那些部民氓隶,中间官僚们还麻烦难做,实在是不得人心。而作为地方上的当权者,他们要的就是安定,任上不出子即可,朝廷强行推行同化政策,也着实给他们增加了不少麻烦,他们是来做官的,不是来坐火炉子的。 当年夏州项人的动,就让榆林道的官僚们彻底警醒了,因为那场动被罢官夺职的可是刘承锡,那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出了子,都不得幸免,何况其他外臣。 不过,官僚们警醒的,乃是不能再出子,至少不能出现带有叛质的动,为此,一些当地官员,甚至不惜捂盖子,乃至对项人做出些妥协。在他们看来,只要你们不给官府惹麻烦,官府也不找你们麻烦,大家相安无事。 当然,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这样,也有尽心王事,积极作为的,但不论做法还是手段,都失之僵硬,同样为了减少麻烦,好搞一刀切,强硬、强势以至无理。 还有更为过分的,那就是一些官员、将校,借着朝廷整顿项部族的机会,从中牟利,肆意奴役、侵犯项部民,榨取他们的财富。 形形,象纷呈,在夏绥地区回归朝廷二十年之际,当地的形势,已然十分糜烂,项人怨声载道,矛盾不断化,不安的情绪也在不断扩散,就像一堆干柴,只差个火星就能引燃。 这还只是项人以及胡人的问题,地方的官僚,徙边的汉民豪强,也是矛盾重重,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人心混思变。 对于地方上的情况,朝廷不是一无所觉,不论是地方的有识之士,还是武德司的奏报,都有示警的意思。 然而,毕竟隔得远,不论是留皇帝,还是政事堂的宰臣,都只当是政策施行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思及乾祐时代,朝廷制定的多项政策,闹出的子同样不少,大叛都有,榆林道所谓的不稳,又能严重到哪里去? 直到去年,随着黑汗使团案的爆发,鸣沙匪的现形,对于西北治安象,才终于引起了朝廷足够的重视,一场针对西北匪盗的治安大作战,收获虽丰,但也只是做到了面的打击,并没有治。 随着对西北各项调查的展开,那隐藏在开宝盛世幕布下的真实一面,也终于出冰山一角。 在刘皇帝被朝廷内部事务牵扯,朝臣们也为动的政局所引,还没来得及对西北推行综合整顿治理政策时,李继迁率先举起了反旗。 毫无疑问,李继迁就是那朵点燃西北局的火苗。当然,这颗火苗的影响,在初期并不是那么大,甚至显得脆弱,毕竟,大汉朝廷的威势依旧强大,哪怕腹怨言,也少有人敢贸然像李继迁那样举旗叛,正面对抗朝廷。 但同样的,蠢蠢动之势,也不可避免,若没有项势力的支持,岂能有上千项部众跟随李继迁举兵。而在李继迁事败外逃,远遁戈壁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当地部落的掩护。 比如野利部,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就成了夏州官府重点的盘查目标,甚至,都不需要什么证据,完全可以断定,野利部必然与叛逆李继迁有所勾连。 因而,在过去的半年中,野利部的子更加不好过了,夏州知州上官正下令,让野利部众,相互举报,报则有赏,同时,驻军也在都司的调动下出动,戒严排查,而随着来自东京的指令,有了中枢背书,做起来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第146章 黄羊平 作为野利部最主要的聚居点,哪怕经过官府的整顿拆分,仍旧留有七百余户,是方圆百里之内除南面安庆泽外最大的项人聚居点。 官府对项人的整顿,事实上只是在人口进行分化,更重要的是后续的重组编户,使其成聚成邑,实现人口集中,限制其放牧范围,制其游牧,以方便管理。 并且,设立了大量的市镇,派驻吏职进行管理,当然,政策执行得并不到位,随着局势的变化,在广大的沙碛地带,仍旧处于一种项自治状态。 这也并不稀奇,哪怕在传统的汉人社会中,政权也是难以直接管理到民的,何况在这偏远的大西北,在这些项人中。 而官府派遣的官吏,其主要管理职能,也仅在税收、徭役上,至于教化、宣传、安抚、治安、救灾什么的,没有太多人在意。 黄羊平这个地方,还是受到了官府强行施加的影响,比起过去,有了极大的变化。一圈低矮的土城墙围了起来,城内有街道,有土房茅舍,有商铺,有客栈。 集市贸易也有巨大的发展,定期有胡汉商贾前来,带来一些当地稀缺的铁器、布匹、茶叶、酒水等货物,附近几十里的农牧民也都周期地赶集,售卖牲畜、皮、土货。 镇外,沿着那些大大小小的水泊,也开辟了不少土田,种植着一些耐旱的粮食作物。镇内,甚至有一座花费了大量人力建造而成的镇长府,时时刻刻向项人宣耀着官府的权威。 当初朝廷实行的改革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项人财富资源进行再分配,通过制、掠夺其上层首领、酋长,以安抚底层的项部民。 事实上,所谓的民族矛盾、胡汉纷争,都只是表象,核心还在于利益二,倘若能够贯彻刘皇帝的意志,对底层的项部民进行解放,让他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么移风易俗、编户齐民,也不至于产生那么大的矛盾。 然现实情况便是,多年下来,普通的项农牧民发现了,他们只是换了个缴税的对象,仍旧属于被剥削的对象,辛苦生产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都被官府收取了,子仍旧过得紧巴巴的,比起在酋长首领们的统治下,没有本的改变。而对他们而言,酋长首领,至少是同族同源,还有共同信仰。 黄羊平这里,除了反复提到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现象,男多女少,盛衰。当然,这在项部民中,已然十分普遍。 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是有其内因的。项人的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都去哪里了?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嫁给徙边的汉人男丁以戍边的官兵,二则是到官府以及豪强之家为奴为婢,哪怕这两者,都比留在项部族子要好过得多。 这背后,当然少不了官府的引导与推动,首先要足汉人的婚配,然后才是项人。大量有生育能力女人的外,自然造成了项的族生育率的降低,并且是逐年降低,这种几乎“断”的现象,毫无疑问,也引起了项人的公愤。 孤不生,独不长,盛衰趋势越发明显,项人的社会结构都不健康了,那些项男丁得不到发,除了惹事又还能做什么,治安情况,又如何能够良好。 生存与传承,是人的本能,强烈的本能,当这两个需求得不到足时,那所能爆发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应该是李继迁叛造成的影响,从去岁冬,一直到夏初,黄羊平这边的氛围就一直很诡异,紧张中带着兴奋,不少项人,都有些跃跃试。 在去岁冬,榆林官兵,还是对李继迁残匪进行了追剿,但收获甚微,以致于发展到后来,剿匪的官兵对一些项部族进行了一番侵扰与掠夺之后,收兵回城。 而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李继迁又重整旗鼓复出,开之后,即率众多南下,进犯夏州,袭扰当地的汉人,都指挥使王侁派兵进剿灭。 李继迁贼众人并不多,不足五百骑,自不是对手,再度被击败,二次北遁。而在这个过程中,沿途又收拢了一些项部众,同时,也有更多对朝廷统治不的项男丁自备武器马匹,举家追随李继迁。 李继迁证明了自己的顽强,似乎并不是昙花一现,虽然屡败,但依旧顽固地高举反汉的大旗。这面大旗,对项人很有惑力,也具备指引效果,让他们找到了一条宣愤怒与仇恨的途径,生计已经如此多艰,死又何惧? 就是黄羊平这为夏州官府牢牢掌控的地方,也有一些人逃出去投奔李继迁。因此,再被官军击败后,李继迁的实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加强,恢复了两千多能战之众。 黄羊平的镇长名叫张岩,祖籍剑南道嘉州,也是徙边的汉族豪强之一,到夏州已有二十三年之久,因为通文墨,又善际,因此很快就混出了头。 当然,张岩的崛起,得益于一个贵人,兖国公王侁,在王侁游猎的过程中,机遇巧合地救了坠马的王侁,救命之恩,自然得到了十倍的回报。 后来,随着王侁接任榆林道都指挥使,庆祝之后,张岩又用十两黄金与五名美女,换得了黄羊平镇长的职位。 上面有靠山,身边又有扈从相助,就任黄羊平后,张岩也逐渐成为了黄羊平的土皇帝。事实上,对项人制剥削得厉害的,也正是这些基层属吏。 豪强出身的张岩,对这一套更是得心应手,在剑南的时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到了这边陲,仍旧是大爷,对项这样的异族,就更不需讲究什么吃相了。 那座由黄土夯筑的镇长宅,就是张岩动员了半数黄羊平男丁建造的。不过,平里张岩并不在黄羊平,他习惯于奔走,到夏州城联络际,又王侁那层关系在,夏州官府上上下下也都给他一个面子,当然,这也与他出手大方有关。 不过,自从李继迁叛之后,张岩就不得不回黄羊平坐镇了,他也受到了威胁,自己做了什么事,项人对他、对朝廷的不,张岩也清楚,自然要做好弹的准备。 所幸,黄羊平距离夏州不远,又有两百戍卒以及五十名团练驻守,土城虽然矮小脆弱,却也可以依靠,再加上治安巡卒与扈从,张岩能够调用的人手有近四百人。而由于是王侁的恩人,负责驻军的军校也很配合,说二人沆瀣一气也好,狈为也好,至少黄羊平官府,对当地还是具备一定的控制力,至少防守有余。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让张岩真正安心,因为几百人的武装,与黄羊平内外数千人的项人,以及周边超过两万人的项部众相比,力量差距实在太大了。 因此,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张岩始终小心翼翼的,对项人更是严密监控,严防死守。同时,不断地向夏州活动请援,终于,夏州有了切实的反馈,都指挥使王侁决定向黄羊平增派一千驻军,五百骑兵,五百步卒,以弹当地。 而随着这支持装齐备的汉军进驻,张岩安心了,黄羊平项人的蠢蠢动也被暂时制下去了。 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 黄羊平的镇长宅内,镇长张岩亲自作陪,举行着一场接待宴会。兵强马壮,就是最大底气所在,有了一千锐边军的进驻,那就什么魑魅魍魉也不怕了。 在如今的西北,一千成建制的官兵,实力已经很强大了,进能出征独立作战,退能自保,哪怕遭遇极端恶劣的情况,以黄羊平到夏州的距离,也足以拖到救援。 正是因为明白这些,张岩是眉开眼笑,脸的横都显得柔和许多,对领军前来的几名军校热情接待,百般逢,恭维话不断。 带队的汉军军校名叫王蒙,乃是一个营级的骑兵指挥使,在夏州边军序列,三十多岁,是当初漠北远征汉骑的一员,死在他手上的契丹人及外胡人不下二十,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但也是由漠北那残酷战争磨炼筛选出的英。 事实上,当初能活着跟随王彦升、杨业返回大汉的远征将士,都有个不错的结果,朝廷也有妥善的安置,在兵制改革中,除非年龄、身体不符要求,大多都留在军中,分配内外诸军,作为骨干力量存在。 王蒙的运道是不错的,远征凯旋后,便连升两级,由一名小小的什长被提拔为百将,迈入初级军官的行列。 在后续展开的兵制改革中,由于扎实的作战经验以及出众的武艺,再加上正值盛年,军职得以保留,调至夏州。后在夏州演武的过程中表现出,由营副累升至营指挥,率领一营骑兵。 对于一个出身普通的武夫而言,能在十来年的时间里,成为一营主官,已经算是难得了,毕竟,这不是国初,大汉已经建立三十多年了,文官升迁越来越难,武将亦然。 即便这个王蒙,在其跃升的背后,也有兖国公王侁欣赏的缘故,否则其前程也同样说不准,或许更大的可能,是在超龄后退伍还乡。 哪像现在,有前程,有钱程,在夏州有田宅产业,也不缺娇美妾。因此,像王蒙这样的既得利益者,对于大汉的统治是十分的忠诚维护,对于那些叛逆份子,也是持坚决的镇态度。 “王指挥使,诸位,黄羊平地处荒僻,没什么好东西,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这几坛秦酒了,以及些许牛羊了,慢待之处,还望海涵!”堂宴间,张岩笑地向王蒙为首的几名军官道。 “有酒有,已然足矣!”王蒙笑道,举杯相应:“张兄盛情款待,我等不已!” 闻言,张岩顿时喜形于,态度更加殷勤了。当然,两个人都是受王侁提拔的,有这层关系在,自然络得很。 酒意渐浓,红光面,话头也就彻底打开了。王蒙用匕首了一块送进嘴中,看着张岩,意味深长地道:“张兄,今入镇时,我看见这黄羊平的人,面带愤怒,目凶光,隐隐有仇视之意。看起来,此地的项人果然不安分啊!” 听王蒙这么说,张岩一副深有同的表情,也称兄道弟起来,叹息道:“不王兄,这几个月,我一直为此担忧,若不是国公派兵进驻,我还真怕无法弹住这些契丹人。 李继迁的叛,影响太恶劣了,已经有不少项人受其蛊惑,我这黄羊平,自然也成了是非之地。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