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表现虽然沉稳,但难免出少许紧张动的情绪,毕竟大汉尚武之风还是很浓厚的,刘旸也是年轻人,虽然承受着远超旁人的力与束缚,使他不敢有任何轻浮,但心里又何尝没有纵马执鞭、扬名沙场的期待? 见其状,刘皇帝微微一笑,问道:“出征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刘旸闻问,稍微愣了下,着刘皇帝注视的目光,思索了下,答道:“就如当年北伐,儿受命监国时,以学看听为主,舍此之外,军机决断,定不横加干涉!” 刘皇帝点了点头,说道:“你素来稳重,这么多年辅政事君,你在为政上我是很放心的,不过这治政与治军,虽有相通之处,但总是有所区别的,这还需你自己善加体会。 抱着一个谨慎学习心态,这只是个基础,但让你挂帅,也不只是让你去当一个任人摆的木偶,该担当的必有所担当,打仗也不只是军事决策与指挥,在此之外,能做的还有许多。 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了,我就在后方,看你表现,予你支持……” “儿谨记教诲!”多年以来,刘皇帝总是这般言传身教,如今又是相似的情况,刘旸心中动。 “东路军主帅未定,不知您属意何人?”刘旸主动问道。 “你认为呢?”刘皇帝反问道:“挂帅乃为治将,调兵的事不用你考虑,这遣将可需你费些心思了,说说你的看法?” 对此,刘旸当然不可能没有想过,甚至于他还代入刘皇帝的角琢磨过。因此,当问到这里,刘旸也不矜持,拱手应道:“儿以为,荣国公赵匡胤可为东路军主帅!” 赵匡胤不管能力、资历,都是足以承担此责的。从刘旸个人出发,他对赵匡胤观素来很好,辅政之时也多有请教。而从刘皇帝此前的行为态度,也能看出对赵匡胤的任用之意。 “赵匡胤为行营左元帅,高怀德为行营右元帅!”刘皇帝也不藏着掖着了,干脆地道出想法:“他们二人,我都谈过话了!” 不用正副,而采取左右职位,自然求个制衡的局面,而高怀德就是去牵制赵匡胤的。 而刘旸面一喜,道:“二公皆是大汉名将,将帅之英,又都有对辽作战的经验,有二公从征主持军务,儿无忧了!” 刘皇帝笑了笑,道:“你回去准备准备吧,东的僚属,不必带太多,拣几名通边务的干吏即可,慕容德丰这样的青俊,可以带去历练历练,怀遇这孩子跟在你身边也有些年头了,也带去见识见识,看看他父亲生前奋战的地方。另外,奉宸军我给你!” “是!”刘旸拜谢。 翌,刘皇帝正式降诏,以太子刘旸为平北大元帅,总督各路兵马,率军北伐。而其中疑而未定的东路军将帅,也随即颁告,赵匡胤与高怀德。 诏令正式下达,也意味着,大汉北伐备战,彻底进入快速道,诸类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而华北诸道,地方官府,也开始征调民夫徭役牲口,以供北伐,数以十万计的壮丁,不得不放下锄头,离开土地,把汗水挥洒在北伐事业上。 黄河以南,中原诸州,在东京的调度安排下,也做好了物资的集中转运,只要有需要,便随时动员。至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动静同样不少,大量的物资,尤其是粮食,在官府的统筹下,也持续向北方转运。 可以说,这是大汉第一次调动全国的实力,用于战争,而第一次真正爆发出来,就有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战争的云,弥漫在汉辽边境,对于初步完成政权接的辽国而言,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降临了,就如耶律璟之死一般突然,但带来的力,却是铺天盖地的…… 随着北伐诏令下达,大汉中枢也开始全力运转,筹措各项事务,忙碌起来。洛城中,当然是议论纷纷,不过对他们而言,战争的影响还仅限于口头上,皇城中的气氛,也跟着紧张起来。 倒是刘皇帝,在这个情况下,反倒变得轻松从容了,除了每到诸衙视察询问一番,没有表现出一丝紧迫。 “官家,魏王殿下求见!”喦起来禀报。 “嗯?他来做什么……”刘皇帝嘀咕了一句:“宣!” “参见陛下!”很快,魏王刘旻身入殿,干练地行礼。 越长大,越沉默,刘旻脸上仍然带着青葱稚气,但是表情却显得死板,没有任何多余的变化。这一点,很像早年的刘皇帝。 打量了这个儿子几眼,只见他穿着一身武服,表情郑重,但目光明亮,透着坚定。刘皇帝坐正了身体,问:“何事?” “我要参加北伐!”刘旻毫不废话,表明来意。 闻之,刘皇帝有些意外,随即失笑:“小小年纪,你来凑什么热闹!” “我已经十六岁了!”刘旻盯着刘皇帝,认真地说道:“四哥参与南征时,尚十三岁!” “你能同你四哥比吗?”刘皇帝轻笑道。 闻言,刘旻脸上不见急,但明显能让人受到不服气。沉默了下,刘旻声音大了些:“我虽没有军中的履历,但同样读兵书,习武艺,论骑,四哥未必能胜过我!如今,您派太子北伐,四哥也在西北效力,马怀遇比我还小,你都让他从征,我为何不行?” 听其言,其志,刘皇帝认真起来,表情也严肃起来,盯着刘旻,刘旻也胆大,眼睛不带眨地视。 “行军打仗可不是猎,更不是游戏!”刘皇帝说道。 “我知道!”刘旻点头。 父子俩又对视几许,刘皇帝忽然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忽视过继出去的这个儿子了。沉,思量,刘旻也不急,就是昂首身,等待刘皇帝的决定。 “也好,陪你二哥去见识一下!”良久,刘皇帝这么说。 “二哥那边人够多了!”刘旻回道。 “你想去何处?”刘皇帝兴致忽然变得浓厚了。 “四哥在河西,我愿去榆林或者山!”刘旻早有主意。 “去榆林吧!”刘皇帝缓缓地点了点头,而后似恐吓一般:“杨业那边,可是要出,离后方,远赴绝域,步步艰险……” “我不怕!”刘旻一点不怯。 “去吧!” “谢陛下!”刘旻躬身拜谢。 刘旻的主动请缨,给刘皇帝提了个醒,以往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年长的四个儿子身上,如今其他皇子也陆续长大,并有自己的想法与主意了…… 开宝八年,,三月朔,大汉西京皇城。 乾元殿前,百官齐聚,公卿俱在,华丽的仪仗整齐排列,白石御阶之下,上万自北伐各军调的将士汇聚于此,军容齐整,旗帜鲜明。 伴随着雄浑的鼓角声,刘皇帝一身礼服,高立于御阶之上,作为名义上的主帅,刘旸一身戎甲,在公卿、百官、将士们的注视下,稳步登阶,跪拜于帝前。 仪式扑面而来,礼官朗声宣读完北伐檄文,刘皇帝拿过天子剑,给刘旸,刘旸则面肃穆,用力地接过。在其侧,赵匡胤、高怀德二人,也敬领帅印。 看着三人,刘皇帝没有废话,只是郑重道:“好好打!朕等着你们的捷报!” “是!” 随着刘旸拔出御剑,直指苍穹,锐利的剑身在光的反下熠熠生辉,而在场的将士,顿时齐呼万岁、万胜。 第213章 带着呼启程 据枢密院的兵力配置,此番北伐,两京军要派出近七万将士,尤其是殿前司与侍卫司下辖的众马步军。 东京周边的军半数都被调,西京这边更是出大头,铁骑、龙捷、龙栖、小底、护圣、奉国诸军都在调派序列之内,河洛诸关的兵也是成建制地向北调动。 不过,直接从西京洛城出发的将士,只有两万步骑出头。数十万大军北伐,可不是集结好了再一起出发,而是分批调动,向各自的目的地赴命,而幽州则最大的一个集结点。 西京这边,除了乾元殿前的出征仪式外,还搞了一个出城仪式,奉命北伐的将士,都要从皇城正门出发,跨过河桥,沿着洛天街,走南门出,再行北上。 出征的人数不算多,但引起的轰动却不小,大汉开国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这种充仪式的出征巡游。 天街两侧,围观的洛士民也是以十万计,观者如堵,人声如,不过都很有自觉地,待在警戒线外。 士民之中,有为子弟送行的,有为将士鼓励的,也有纯粹看热闹的,没有刻意组织,但声势浩大。 看着那旌旗猎猎,铠甲鲜明,长反出的光芒锐利夺目,整齐的军容显示出一种强悍的气质。虽然大汉的军已然承平多年,但是建国以来长久的胜利下所培养出来的自信却始终存在,再加上对军队的建设工作从未放松,当大汉儿郎们披上战甲,跨上战刀,仍旧是那支睥睨天下的强军。 在万众的呼助威风中,出征的将士,也都不由地起了膛,迈动的步伐也更加铿锵有力。而洛百姓的反馈也更加热烈,他们似乎找回了属于古都居民沉寂已久的自信与热情,大汉儿郎开拓进取的神与豪情也在这种气氛中迸发出来。 围观的人众中,也是形形,天南海北,官吏士农工商。当然,还包括那些寓居西京的各族商旅侨民,他们有不少人在大汉生活许久,到吃惊的事物也见识不少了,然而此次出征的场面,威武强健的将士,热情雀跃的百姓,这些目睹的情状仍旧让他们到震撼,心慕大汉繁华的同时,更敬畏与向往。 在大汉走向繁盛的过程中,刘皇帝通过宣威司长年累月的宣传,一直默默地打造着官民百姓对朝廷、对国家的认同,二十多年下来,已初见成效。 汉民之外,诸少数民族也一样,天街两侧呼呐喊的群众之中,就不乏吐蕃、苗、瑶、彝、项、回鹘、女真人,甚至是高丽、扶桑,乃至那些裹着头巾的msl…… 就如此前赵匡胤所说,此番北伐的将士中,以青俊为主,这么多年过去,大汉将士也更新换代了,后起之秀迭起,少壮派也彻底接替老兵老将们,而军功贵族子弟中的优秀人才也充斥其中。开宝封爵的贵族中,基本都有子弟在北伐军中效力。 洛北面的黄河渡口,最主要的自然是孟津与小平津了,都是历史悠久的古渡,也是通要衢,在西京官府的开发下,这些年也显活力,尤其是朝廷西迁之后。 而此番大军北上,除却已然分批调往山的一万骑之外,剩下的将士,都是打算通过船运,走黄河经运河北上。虽然对很多旱鸭子来说,坐船比较辛苦,但比起陆地行军,仍旧要方便快捷得多。 随着官府的开放,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大汉的船运自然来了蓬的发展,尤其在统一之后南北互通的大背景下。 海运以及海上贸易,已然渐峥嵘,南方已然开辟了好几条成的航线,广州、泉州、福州等地更是源头,大汉民间的船队,最远已至印度洋,同阿三诸国上了,而大汉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密集繁荣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显著提升。 但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还得属于内河航运,以数千里运河为主干,辅以南北水系,民间舟船往来尤其频繁,全国直接指着河运吃饭的船夫、河工、纤夫、漕民就达百万之众。南北水运通就不提了,东西之间,通过对石门的改造扩充,来自江南的货物已能更加顺利通畅地输入关内。 而当这些水运通条件利用到战争上时,其爆发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为了运送这批将士以及军需,负责此次大军供的水陆转运使张美轻松地筹集了三百多条大小船只,其中大半都是民船,包括上百艘为人使将士舒服点的客船…… 战争除了带给国家与百姓以负担之外,对大汉的工商业,尤其是船运以及军需相关的手工业,是起到了明显刺作用的。这一点,在北伐诏令下达之后,就已然体现出来了。 翌,刘皇帝并没有待在中,早早地起行,北出邙山,他要亲眼看着他们登船踏上北伐的征途。 刘皇帝没有驾临渡头,而是登邙山之巅,遥望渡口。西迁洛之后,刘皇帝已然数次登过邙山,立于峰峦,河洛形胜尽收眼底,但从来没有一次像此番,情绪复杂,心澎湃。 已渐高,悬于东方,金黄光芒映照在邙山群峰,光也愈显明朗,是个美好的天气。孟津的渡口上,一派热闹,吆喝声不断,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做好,歇了一夜的将士们,听从着安排,有序登船,虽然忙碌,但并不混,军队永远是纪律最严密,效率最高的组织。 的晚风吹拂下,刘皇帝到十分舒适,哪怕已然站久了,也不觉累。 “陛下,半数的船只已然起航,剩下的,最迟午时,也能起运!”被刘皇帝看中,调任内阁学士的张雍收到消息,前来禀报。 闻之,刘皇帝问:“张美在何处?” 张雍道:“张使君在渡口,亲自安排转运!” 点了点头,张美在这方面,从来都是滴水不漏的,供馈大军,更是经验丰富,这也是刘皇帝让他负责此事的原因。 遥望北方,虽然视野有尽头,但他仿佛能够看见,大河之上,百舸争,载着将士、军械、粮草的船只,在船夫们的作下,破浪东行…… 刘皇帝的目光也变得深邃起来了,终于是北进了,澎湃的心情趋于平复,但心里却不空落起来,冷静下来之后,疑虑又开始冒头了。 北伐是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但此次胜败如何?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实现战略目标?辽国会如何应对?会不会如隋炀帝那边,闹得个灰头土脸的结果? 几十万大军,统筹调度能否出问题?刘旸这个太子能否扮演好他该扮演的角?赵匡胤、高怀德二人,是否会辜负他的信任? 想得多了,刘皇帝甚至不疑虑,刘旸倘若借此次北伐,树立威信,几十万大军在手,会不会,敢不敢…… 随驾的除了几名大臣以及刘煦、刘晞几兄弟,便是刘葭这个最受宠的大公主了。此时,见刘皇帝有些心神恍惚,不由问了声:“爹,您站累了没有?” 闻声回过头,看着个子长到自己下巴,青洋溢,却越发有大姐气度的长女,刘皇帝眼神一闪动,调笑道:“李继隆、郭仪、赵德昭他们都在北伐军中,此去是为了沙场建功的,你还没告诉爹,看上谁了,等他们凯旋,就……” 刘皇帝话一出,刘葭就红了脸,此前,公卿子弟们都陆续进了,既是给皇后看,也给公主挑的。 刘葭呢,虽然嘴里说着没有,但目光投向北边,清亮的眸子中,还是带有明显的期待,少女不知觉间,已然怀了。 “回来再说!”刘葭呢喃道。 听其言,观其态,那美丽娇羞的面庞,让刘皇帝都不有些吃味…… 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 在大汉北伐全面铺开,整条北疆战云密布之时,作为兵锋直指的辽国,仍旧处于新旧替的过渡期中。甚至于,一些汉辽边境的城邑、部族才得到新君继位的消息,还没有反应过来,思想还停留在十九年的应历时代,就不得不面对汉军大军境的情况。 不过,辽国对于辖下的统治终究还算稳固,当大汉彻底出锋芒时,边境上的将吏,大多有所警惕,做好防御准备的同时,大量的紧急军情也快速地发往上京。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