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举 时入仲秋,瓜蒂落,田亩丰收之际,大地万物被秋意渲染成金黄调。东京城中,又有秋果新品上市,百业兴旺。 每逢秋季,刘承祐心情都不错,毕竟收获的季节,气候人。刘承祐神朗,翻阅刑刑部所呈,秋决名单。 “这是入秋以来,第二批,共计九十七人,皆已经刑部查档,大理核验,罪证确凿,判罚无异!”李昉简单解释着。 “违背朝廷令,走私牟利者,倒是不少嘛!”事关人命,刘承祐看得比较细,抬头问:“仅贩卖私盐者,便有三十多人?” 受到天子的疑惑,李昉说道:“此为淮南盐案,扬州商贾,与盐场职吏,内外勾结,为布政使王公所觉,一网成擒,按律当死,定案上呈,等候批决!” 王朴在扬州,上上下下,办了不少事。 “思及国初之时,民有犯私盐、酒曲者,无问多少,悉抵死。朕以此法过厉,是故诏令,以尽量论罪量刑,使其有差!”刘承祐说道:“却没想,如此一来,走私者不加少,甚至有变本加厉,内外勾结,盗卖国财,以牟私利!” “陛下立法怀仁,吏商民不其恩,心生贪,触犯法纪,只需依律处置即可,陛下不必过于介怀!”大抵以为皇帝心里不痛快,李昉开解道。 但是,刘承祐哪里来的忧怀伤,直接朱笔一批,冷冷道:“发还刑部,一应罪犯,皆按律处置!法不容情,更不容此等之辈!” “是!” “这是礼部和尚书所报,今岁制举,进京的参考的士人名单,请陛下御览!”顿了下,李昉嘴衔笑意,向刘承祐呈报。 随着改制集权,轰轰烈烈展开,为弥补大汉朝廷上下,道府州县的缺额,刘承祐南征回京之后,便下诏,再于东京开制举,选拔人才。 自乾祐初年以来,只有乾祐三年没有,余者几乎每岁一举。不过,随着地方学政的展开与恢复,自明年开始,属于大汉朝的三级科考,也可正式展开。对天下的读书人而言,也算是归制前最后一年的红利了,这些年所录取的才士,不管大小,基本都是直接授予官职的。 如乾祐元年的进士,如王朴、王溥者,已为道府大吏。而最受读书人所期望的,若能高中,入天子之眼,侍奉于御前,那可就平步青云,前途无量了。似此前的王溥、王著、李昉,给所有人都做了个榜样与目标。 是故,今秋制考,是开国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刘承祐以集贤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和凝知贡举。 “人数不少嘛,天南海北,连淮南、坊州,都有人来!”刘承祐轻笑道:“今秋制考,读书人很积极,热情高涨嘛!” “大汉开国六载,局势趋稳定,圣主临朝,广召贤才以兴国。陛下拨反治,重视士人,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天下贤才,岂能不欣然向往,投效朝廷!”李昉回答道。 “开国以来,通过制举,所选才士,已有一千多人了吧!”刘承祐抚须问道。 “正是!”李昉说。 “去,让吏部将制举官员,选其履历考评上等者,给朕看看!”刘承祐吩咐着:“这么多人,朕倒要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是历练出来了!” “是!”李昉应道,同时心中也暗附,天子重视读书人不假,更加看重实才啊。 若是刘承祐知晓李昉的想法,只怕会发自内心地一哂,他不是重视读书人,只是重视有利于他皇朝统治的力量,读书人,只是其中一股罢了。 “开考在即,需请陛下,尽快拟定题目!”李昉又道。 “嗯,朕知道了,你去忙吧!” …… 乾祐五年,八月十,随着时间消耗结束,贡院的静谧被打破,参考的士人们,孑然一身,陆续走出威严大气的贡院。近两千人,同时考试在京考试,对于大汉朝而言,还是头一次。 议论声不止,三五成群,各寻好者,同伴而行。无论何时何代,刚考完的人,所谈论者,无过于试题。 如往岁一样,大部分的士人都是报考进士科,并且比例逐年上升。几名年轻的士子,联袂而行,一路畅谈。 大都面愁苦,显然,今年的试题,很让人着恼。制举一律从简,按照刘承祐的心意,除了考验基本素质的书文之外言韵之外,便是刘承祐最重视的实务与策问。 “记《孟子》的考生,此番幸运了,四书之文考题,大多出于此!”一人慨道:“早知如此,定当强记一遍。” “四书五经,我等多通读,填空补阙,倒也不难!”另外一人摇摇头,说:“倒是那实务,更让人头疼。我中的题目,是列一案件,令写出审断程,所依律例。这分明是明法科的题目嘛!” “你这还算好的,我所答题,竟是问粟米之耕种,这让农人来答,岂不更好?”一人语气中尽是哀叹。 “我中的是税收问题,需以术数核算……” “原以为,最难的当属策问,却不想,这实务,如此刁钻偏狭!”一名士子看起来,没有答好,是哀叹。 “我等远者千里来京,只为投效朝廷,为国效力。没曾想,所学几无用于试题,朝廷岂不是刻意刁难?”此人已然心怀不,就冲此见识,落第不远。 “李兄不可妄言,据说此番制举,是当今天子,亲自出题,那实务,有别于常例,只怕也出自天子只妙想!”有机之人,赶忙劝道。 说着,瞟向旁边一名,风度翩翩,嘴衔笑意的青年,问:“卢郎君,观你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想来是成竹在了?” 姓卢的士子,年级很轻,即便用少年来形容,也没什么问题。其他人,也不由将目光投到他身上,只见他嘴角微微勾起,透着一股傲气,说:“从天子所出之题来看,皆是事关国计民生,治政典事,所求者,如其名,需实务之才。天子要的,不只是读书人。尔等若觉不公,未显能长,或自觉文采斐然,就不当报进士科……” 其言落,有人恍然,有人心生不,只觉其傲慢。倒是发起问题的那名士子,看起来沉稳些,开口缓和气氛,问道:“不知策问,卢郎君选的什么题。是平蜀策,还是南北战略?” 卢郎君笑笑,并未作答,背手而行,脸自信,气迫人。 汉之中,已然筹备着中秋节庆,刘承祐履至集贤殿,这里是集中批阅考卷的地方。批阅的考官,除了主考和凝以及两名翰林之外,都是自题涉司衙调来的干吏,各审其题,按照十分制打分。 两千份试题,夜以继,不到两,便解决了。刘承祐至时,十名阅卷官吏,都脸倦容,蓬头垢面,十分狈,毕竟吃喝拉撒都被约束在殿中。 刘承祐随手拿起一张实务卷子,看了看,关于刑案的,回答了很多,书法漂亮,引经据典,内容详实,总结而来,就是一个词:依律判刑。然而,就是不落到实处,如何依律,依哪条律,判案程,注意事项等,一字未提。 “让这些读书人,答此类题,是否太为难他们了?”刘承祐问和凝。 和凝显然深明圣意,答道:“若只知死读书,则非视事之才。纵刀笔文吏,亦需悉律例典制!” 当然,此番取才,实务题,只作尝试,属加分项,真正作排名录用依据的,还在书文与策问。这一次,对于读书人在实务上的要求不高,那毕竟可通过学习历练得来。但是之后,就不一样了,他也是想通过此次制举,开一次风气,为天下士人点名一个方向,实务兴国。 “可曾判出头名?”刘承祐问和凝。 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 “启禀陛下,经臣共审,拟以河内士子卢多逊为进士头名。此人文章朴实,但颇有见地,时势分析,深切綮肯。”和凝答道,语气中充赞赏。 “哦?”刘承祐当即道:“将卷子拿给朕看看!” “是!” 和凝亲自找来,呈与刘承祐。关于“填空题”,直接略过,刘承祐将目光落在实务之上,同样是挑选刑案,考其审鞠律令,答得很好,有条有理。 刘承祐看向和凝:“此人年纪如何?” 和凝答:“不足二十!” “朕观此人所书,对于刑案讼狱,很有心得的样子,有些出人意料啊!”刘承祐轻声道。 察觉到天子语气中的怀疑意味,和凝赶紧解释道:“臣查问过,卢多逊为官宦之后,或跟随其父,耳闻目染,是故对政务刑律之悉,出众于人!” “官宦之后。”刘承祐呢喃了句:“其父何人?” “平定知府卢亿!” “是他啊!这么解释,倒也有可能。卢亿为人俭朴,政务练达,能有子若此,倒也可以理解!”刘承祐语调没什么变化。 平定府,是以原河东辽州改置而来,朝廷选派官员,举荐卢亿,刘承祐暗使人调查,历任多职,政绩斐然,官声不错。上任前,还专门接见过,应对得体,算是个干吏。 刘承祐又拿起其所写策文,关于平蜀之议。对此,卢多逊和很多人一样,建议先取荆湖,占据天下之腹后,尔后自东、北两个方向,两路伐蜀。并指出,眼下并非伐蜀良机,除了囤积军械粮草之外,还需训练士卒山地行军、攻坚作战的能力。建议多遣细作,以作收买、刺探,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 对于那些夸夸而谈的建议,刘承祐并不惊奇。倒是有一点,对于朝廷眼下毫不掩饰伐蜀意图,并于秦凤境外整训兵马的举动,直接指出,是蜀军出秦岭,歼灭其有生力量…… 通读其文章,刘承祐只有一个觉,少年意气,自信轻狂,并有卖才学见识的意思。 “卢多逊之文,卿等都阅过?”刘承祐抬眼盯向和凝。 皇帝眼神有些骇人,和凝不敢怠慢,有些谨慎地答道:“正是!” 微微颔首,目光逐渐平和,刘承祐神平静地掷下严令:“晓谕众官,对此文缄口,敢有走漏传者,一旦查出,罪死!” “是!”皇帝语调骇人,和凝吓了一条,绷紧身体应道:“臣这便吩咐下去!” “还有,将诸科文章上品者,选出二十人,进行殿试,朕再出题考之!余者,按照录取名额,放榜吧!”吩咐完,刘承祐便离开集贤殿。 在逗留东京士子的喜忧望切之中,皇榜放出,一片沸腾,一片伤,还有不少意外。 翌,天子刘承祐于崇元殿进行典试,亲点状元,不是见识不群、深受赞扬的卢多逊,而是一名名为董淳的士人。至于卢多逊,点为榜眼。探花为宣使赵上次子赵曮。 又降诏,制举状元、榜眼、探花,皆受邀进,参与中秋御宴。 夜渐深,崇元殿内,御宴正酣,又是一年中秋,天子降诏,高官勋贵进赴宴,以尽君臣之,共度佳节。 新科状元董淳方作一首诗,赞天子之圣德,大汉之昌盛,引得一片喝彩,堂呼。当然,起劲儿的是朝中数量增的文臣才士们。 “卢郎,这状元郎作诗一首,你这榜眼,也改一展才学,可有佳作?”宰相冯道,捋着白须,笑眯眯地看向卢多逊,朗声道。 殿试三士,坐在靠中间的位置,以示对才士的重视。卢多逊紧挨着状元董淳,情绪怏怏,自饮闷酒。何也,当然是心中不甘,殿试之时,他对比过董淳之文与自己所作,觉得不如自己,但皇帝偏偏点了董淳的状元。 此时,被宰相冯道点名,却也只能强颜笑,往御阶上望了望,天子高高在座,目光也落到自己身上。 将杯中酒饮,卢多逊起身步至殿中,躬身一拜:“臣有一赋,拙作以贺中秋,请陛下与诸公评点!” “那就让我们,听听榜眼郎的大作!”刘承祐淡淡一笑,伸手示意了下。 从来有喜就有忧,在这一片热烈气氛中,总有人眼热心酸。侍卫司将帅所处座位上,王峻望着进士表演,文臣起兴,天子含笑,不由轻哼一声:“我等创立江山,出生入死,尚不如一书生,谈诗作赋。这些人,上阵不能杀敌,下马不能治政,有何资格在这大殿之上,卖风!陛下重用文臣,轻视武将,由此可知!” 王峻的声音不小,周边的几名将帅都听到了,有的面赞同,有得矜持一笑。 “韩将军,你说是也不是?”王峻问身旁的韩通。 韩通在旁,尴尬一笑,轻轻地拽了下王峻的袖子,提醒道:“侍帅,文人诗作赋,与我们何干。佳节御宴,还是少说话,不要扫兴。不然,惹得陛下生气,就不妙了!” 说着,韩通还朝御座上瞟了一下,向王峻暗示。不过,韩通显然不怎么会说话,更不会劝人,他的话,在王峻听来,却是有些刺耳。 扭头盯着韩通,轻蔑一笑,悠悠说道:“哦,本帅却是忘记了,韩将军是天子的心腹将,素受倚重,向来恭顺。怎么,要不要向皇帝奏我一本,要是天子下令,夺了我的职,这侍卫都指挥使的位置,可就是你韩通的了!” 韩通哪里想得到,他一番好言相劝,竟得来这么一个结果。本不是个好脾气的人,面对王峻攻击,两眼一瞪,怒道:“我好言相劝,你却不通情理,如此篾我,当我好欺?” 见韩通的反应,王峻却不笑了,好整以暇地看着他:“你‘韩瞠眼’倒是通情理了?这可真是咄咄怪事,平在军中,跋扈肆威,言辞张狂,换到大殿之中,就低眉顺眼了?” “这般急,莫不是被我说中痛处了?”王峻目光之中蔑视之意更浓,言辞如刀,拨着在暴怒边缘的韩通:“只怕心中,当真急不可耐地想要看本帅倒霉,然后晋位吧!” “哦对了,听说你儿子也中进士了?难怪反应如此,不通谋略的武夫,莫非想要诗书传家?哈哈……” 面对王峻这般挖苦嘲讽,韩通哪里受得了,脑子一热,猛地拍下桌案,倾身抓住王峻的衣领。论体格,论勇力,王峻哪里是韩通的对手,再加喝了不少酒,直接被按倒了。眼瞧着那馒头大的拳头,快速地朝自己面颊侵近。 下意识地闭上了眼,不过,却没痛。睁开眼发现,韩通被王殷、杜汉徽两名侍卫都将给架住了,嘴里还劝着。 这边的动静,堪为崇元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再度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视线投过,正见韩通侵在王峻身上,场面慢慢地静了下来,热烈的气氛,如同被一盆凉水浇冷。 刘承祐这边,正与回京的卫王符彦卿畅聊,翁婿之间,气氛融洽。见此,笑容渐渐凝固了,用力地放下酒杯,“啪”得一声,落入众人耳中。 刘承祐有些纳闷,为何每到这种场合,总有人跳出来破坏气氛,还都是他信重之将。上一次,是王彦升与孙立,这一回,变成了韩通,还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动起了手。 “怎么,二位觉得歌舞不足乐,要当殿比试一番,给朕与诸公助兴?”冷冷地,刘承祐盯着韩通。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