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上只是形式上的事情。 入夜,自邺御宴上归,高怀德告了个假,亲自扶着老父回府。搀着老父,明显能够觉到,高行周的身子骨并不如此前那么硬朗了。毕竟,年纪大了,隐伤反复,又有军政俗重之务劳形。 原本喜悦的心情,尽化作关切之言。 落座后堂,高行周望着身着军军甲的儿子,直接问道:“你妹妹如何了?” “有孕已八月,岁末当可临盆,父亲将有天家外孙了……” 第181章 父子夜谈 “就儿所观,陛下对瑾娘甚是善待,宠幸不加少,赏赐无不均,恩宠不下于皇后。离京之前,我曾入看望,身体康健,理当无虞,只待临盆之。另外,瑾娘对父亲甚是想念,托儿替她向你问安祝寿……” 闻述,高行周含笑颔首,苍然的面容间出一抹舐犊的表情,道:“吾女形容妍丽,情温良,无怪于天子宠之!” 笑容微敛,声音下沉又道:“恩宠不下皇后,但终究不是皇后啊!” 高行周的语气中,隐约出少许的不服气,时移事变,要知道,当初在邺都刘知远替刘承祐求亲之时,高老令公当时的态度,可是加荣幸…… “而今看来,当初刘公真是做了一笔好买卖啊!两起婚事,便将高、符两家人,绑在汉旗之下,为其羽翼,护持江山!”高行周啧着嘴,一副很慨的模样。 高怀德在侧,老实地听着乃父出此不敬之言,配合着出点讪讪的笑容,未敢对此表示看法。 显然,中符、高二女争宠,已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当然,这本就涉及到当代两大军事家族的地位问题,以往或许没人在意,但时下,尤其在后妃皆有孕将出这种关键的时期,总免不了有人将两家人拿来比较,少不了言蜚语。 不管符彦卿那边是什么想法,高行周这儿是颇不服气的。论名望、资历、战功,符彦卿与高行周相比,算是个小辈。但是,符氏家门兴旺。 稍微慨叹两句,高行周便将注意力放到高怀德身上,问:“在东京任职一年多了,如何?” 提及此,高怀德的表情当即严肃了起来,一副提起神的模样,想了想说道:“果如父亲所言,陛下果非凡子!” “不用说此等虚言!”高行周手一摆,道:“天子的不凡之处,两年前我在邺都就见识过了,否则,即便高祖亲口求亲于汝妹,我又岂会那般轻易便允之!” 面对高行周语气间出的属于老家长的固执与自信,做儿子的不敢反驳,高怀德只是附和着点点头,继续说:“儿在东京,任职军,其他事务或许只知浮表,但军中的变化,深有触。” “如何个变化法?”高行周坐着的身形矮下,微显慵懒。 “集权!”高怀德两眼发亮,有点兴奋:“未入京前,我便闻,大汉军人员复杂,骄兵悍将甚多,尤其是自河东南下的元从之将,彼等多依恃从龙建国之功,多有法不逊者。 然而我入职之时,此等情况已大有改善。陛下知兵,尤重军纪,继位之初,虽然对军恩赏不断,但同样处置了一大批不法将校兵卒。 陛下承嗣不过两载,侍卫司的高级旧将,或移镇外放,或坐法贬斥,或虚衔高位,已去大半。亲征河中,平李的同时,又乘胜之势,调整人员,将周晖等故旧平庸之将,留驻地方。 去岁末军大整,分侍卫兵猛士,成立殿前司,使军两衙并立,再不复一家之大。又敛方镇锐,充之于东京听用。 滑、澶等重镇要地之军,更受其影响……” “此事,老夫自有体会!”高行周开口了,微抬手指着堂外道,以一种意味难言的语气说:“最初随我帐下听用的邺都镇军,已经被替换了一大半了!” 高怀德点着头,稍微组织了下语言,又道:“东京军,集天下华,乃大汉最强大也是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而这支力量,如今却悉为陛下所掌,内外、亲疏、新旧、司衙之间,相互制衡,只需长此以往,必将为陛下所彻底掌驭…… 这半载以来,陛下陆续往军中派驻了大量的宣使,彼辈执笔携文,教授军校识字的同时,也多与将士宣讲故事。叙忠义之道,述国家大体,寄之以奇说异闻,将士闻之颇喜。 初时,儿不解其意,然如今,已渐明了,这分明是陛下扬忠义以收人心之举啊!再以钱粮,实为利器。以我看来,陛下是除自唐末三代以来的积弊了!” 高怀德语气中,充了慨。 闻之,高行周的神情倒显平静,沉默少晌,望着他,叹道:“吾儿有此见识,我可安矣!高家,亦可安矣!” 高行周夸奖道:“东京这一年多,却是没有白待!” “父亲的教诲,儿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有所废怠!”高怀德赶忙谦虚应道。 高行周表情虽然严肃,但父子间谈话的气氛,慢慢地变得轻松了起来,又消化了一番其所讲述,幽幽而叹:“天子年纪不大,但眼光、智略,确属上佳。他是看出了这天下纷不休的症结所在!军队之重,甚于泰山,如制军,基可固,余者不足一谈。安重荣那一句话,却是如雷霆强音,道尽此间世纷扰数十年啊!” “你觉得,皇帝能成功吗?”自顾自地沉了一会儿,高行周问。 摇了摇头,高怀德回答得简单而直白:“不知!” 顿了一下,高怀德又补充说:“儿虽愚钝,却也明白,如革三代之弊,非圣天子一人可成其功,需得辅弼之臣佐命支持。而陛下简拔人才,任用贤能,身边已聚集了大量的当世之杰……” “看得出来,你似乎很看好天子?”高行周玩味地看着他。 着老父亲的目光,高怀德声音稍稍放低了些,说:“天子,可是父亲的女婿,我的妹婿……” 缓缓地了口气,高行周眼神幽深,以一种考校的语气问高怀德:“自你祖父起,我高氏便以军功起家,几十年栉风沐雨,一刀一剑打拼,方有如今之盛。天子既收兵权,必制方镇,你可知,这对我高家,会有多大的影响?” 高怀德忽然觉得老父的眼神是那般锐利,板直起,思许久,方才面洒然:“父亲,高家而今声威赫赫,得陛下信重,中又有瑾娘在,显贵可说已至人臣极也。先辈奋进用武,不正是为此?既无野望,又有何惮?” “再者,陛下前番整邺都之军,父亲不是也积极配合吗?” 对高怀德之问,高行周很有节奏地,哈哈大笑了几声,苍亮的声音,显得格外畅快。 “一直以来,陛下都致力于提拔青年将校,东京军之中,已多俊杰。儿在军中,也结识了不少人……” “多结识些友朋,非坏事,然需谨慎!”高行周叮嘱道。 “为何?” “你只知陛下英明,却不晓,我们这乾祐天子,同样也是多疑之人!” 高怀德面庞间写上了些问号。 “我这邺都留守的位置,恐怕做不久了!去岁,汝妹便有信来……” 第182章 邢州有变 相比沿路城池的夜宿而过,在邺都,刘承祐足足待了三。在这三中,刘承祐将邺都这座河北雄城,内外虚实皆巡视了一遍。 第一,如滑州那边一般,检阅军和邺兵,这是无论天子到哪里都必为之事,以表他对军队的重视。刘承祐存着一个比较朴实的想法,他就打算通过这般反复不断地刷存在,以煊君威,凝人心。虽不见立竿见影之效,但刘承祐相信,久生情。长此以往,总归会有些积极的反馈,故此等政治表演,刘承祐是打算当作一份长期事业来做的。 第二,刘承祐在高行周及邺都留守官员的陪同下巡视邺都河工,虽然朝廷的治河重心放在中原地区,但对于永济渠这条河北大地的通命脉,仍旧少不了疏浚事。 第三,刘承祐则设宴款待魏地贤达郡望勋贵,采闻章议,以表兼听之明。又接见邺地农民、百工、商贾之属,尤其是受灾民户中的“代表”,善言抚,使其沐浴君泽。 一直到第四,御驾方才再度起行,继续北巡之旅。临行前,刘承祐降了两道制。一则令高行周停止对邺的缮补,以免耗钱粮,虽则前后本身就没有多少大工,但足显天子的停罢工务的态度;二则给高行周增加了一千食邑,以酬其镇守邺都的功勋,当然,虚食邑。 转道西向,进入相州境内,接下来的路程,基本上就是沿着当年刘承祐率军东出太行后的路线行进。一路北行,一路缅怀慨。 在安,设坛祭奠当初被辽军屠杀的十万军民。踏足追击旧迹,与折小娘叙讲当初的逐辽战事,一直到邢州境内。 至邢州,便被时任节度的巨鹿郡王刘承赟,恭恭敬敬地入州治龙冈。 “请官家治罪……”州衙后堂,稍显局促地同天子寒暄了一阵,刘承赟忽然起身,打破了融洽的气氛。 刘承祐坐得很稳,有点诧异地扫了眼养兄,看着他:“赟哥何出此言?” 刘承赟神情严肃,埋着头应道:“臣所任非人,督下不力,以致沙河县令,鱼乡里,残一方,而不自知!” 刘承赟所指,乃沙河县之事。御驾过境之时,察其政,发现其治恶,县令彭某,自主自专,就是一个土皇帝,役治下生民为牲畜。对于朝廷颁布的诸多政策,更是视为无物。 虽然一路行来,对于地方上的自治状态,刘承祐已然见多了,并且只要在致治方面稍有建树,刘承祐都会略表认可,并且勉言励。 但是,似此等完全无视中央朝廷威严的情况,还是触怒了刘承祐。结果不难猜想,刘承祐直接命人拿下沙河县令,并且抑制着冲脑的愤怒,槛车发往东京,着有司推鞫治罪。虽然刘承祐冷静地想要走程,但有他的意志在,沙河县令下场绝对好不了,以其所犯之罪,断难活命。 而这县令,便是刘承赟到任后委任的,还是他的部曲出身。 “赟哥平身吧!”对于刘承赟的告罪,刘承祐态度十分平和,手虚抬,道:“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朕尚如此,而况于你?沙河县,我已着人处置,当与赟哥无碍。你的情,我是清楚的,若非为其蒙骗,断不致于此……” 刘承祐话里,是对刘承赟的回护责之意。刘承赟也很受动的样子,头垂得愈低,语气哽然:“官家此言,让臣倍惭愧啊!” 注意到刘承赟有些谨慎的表现,刘承祐出言安:“高祖打下的江山,需要我们矢志守护。你我兄弟,都是一家人,对你,我自是信重,无所保留,不必如此拘谨!” 闻言,刘承赟再拜:“当年离京之时,官家谆谆教诲之言,犹在耳畔。有负官家所托,臣实忐忑。” 距离刘承赟出镇邢州,已经快两年了,当初还是杨邠举荐的。安国军是河北一大镇,辖下邢洺二州十余县。此来,刘承祐有调查过,刘承赟在镇的这段时间内,一个词便可以形容,平庸。 没有过人的政绩,出的建树,徒坐守龙冈,政令皆出于慕府职下。提倡一个“无为而治”,政府少有干预,故邢洺的民生恢复,是以一种十分朴素的方式是与速度改善着。 当然,这样的结果便是,在前番受灾之时,两州十数万生民,也基本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官府少作为,黎庶损伤甚重。 对于刘承赟在镇的表现,刘承祐心里,要说意,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这些大汉宗亲的期待,刘承祐已然放得极低了,有了许州的经历,这养兄加堂兄没有似刘信那般任意妄为,残生灵,已是“难得”。 相较之下,沙河县的问题,也只是小问题了。一县之,比起恶及州郡,要好太多。再者,若刘承赟真在地方上表现出了过人的军政之才,将邢洺之地发展成为北州强藩,联系到其太原的生父刘崇,刘承祐在东京,大抵又会寝食难安,辗转反侧了。 “既镇一方,岂有长处府门,困于方城,而治民者。平若得闲暇,还当多往外走走,俯察是非,方不致为宵小所欺……”不管心中作何想法,刘承祐嘴里还是正大光明地,朝刘承赟训诫着。 面对天子的提点,刘承赟自是恭逊地表示:“臣后,自当多多走访民间,体察民情!” …… 同皇帝一番心之谈,一直到傍晚,刘承赟方回自己临时下处。州衙府邸,自然腾出来,让与帝、妃居住。 独处之时,刘承赟变了样态,与在刘承祐当面之时的那种谨慎、谦逊,迥然而异。冬季甚寒,掩在华贵的裘服之下,神很平静,室内升腾的炭火,映照着那张挂凝思的脸。 一直到家人呈上一封信,很神秘的样子。把玩着手里拿着的一颗蜡丸,刘承赟浓眉微蹙,问:“此物何来?” “是一名着邺地口音的男子送上门的,未表身份,但言务必呈于大王。” “来人何在?”刘承赟问。 “人已去!” 刘承赟顿时面不,严厉地呵斥了一句。捏碎蜡丸,取出一张褶皱的纸条,打开就着灯火,只稍一览,神剧变。 而行在这边,刘承祐已然与贤妃折娘子钻了被窝,腹背相贴,夜下私语…… “陛下,兵部侍郎王景崇请求觐见,言有要事相禀!”张德钧小心翼翼的通禀声,打断了刘承祐手上的动作。 天已晚,刘承祐下意识地答道:“不见!” 还是折小娘,微红着脸,按住刘承祐的手,劝道:“官家,此人夤夜来觐,必有要事,岂能拒之于门外?” 第183章 王景崇有话说 不高的门梁,因为有了卫的看守,凭肃穆。赵匡胤当值,威严肃立,手按刀柄,饶有兴趣地打量着站在石级下的王景崇。 身材高大,年岁见长,头微低,双手抄袖,以一个拘谨的姿态瑟缩在寒风中,脚步很稳,不动分毫。 廊侧各有一顶灯笼,微微摇曳的烛火却只能照到其半张脸,朦胧的光芒下,隐隐有些沉之意,但定睛一看,又分外平静。 赵匡胤微讶,脑中搜索着关于此人的信息,然而,很快就放弃了。成为御前班直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往来进出谒见的内外臣子赵匡胤也见了不少,记了不少,但对王景崇,实在知之寥寥。仅知其姓名,再加,似乎是宰相杨邠的人。 王景崇矗立在寒夜中,官袍很朴旧,身上无一样贵重饰品,似乎在贯彻天子所提倡的节俭之风。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