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也着实考虑了一番,说道:“王恭厂也是大事,临时给了别人,反倒 ,你且全力去查。” “至于皇爷的旨意么…,待旨意下来,我们再从长计议,希孔心思不如你缜密, 给他去办,怕被东林绕进去,误了事。” 魏希孟老实得跟个小孩子一样,点头说道: “谨遵祖爷爷吩咐。” 祖孙二人才说完,门外便进来一名小阉,只是这小阉传的不是旨意,而是密诏。 “密诏?什么事陛下竟不能亲自下旨?”魏希孟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 ,很可能超乎他的想象。 小阉紧张兮兮拿出一份密诏, 给了魏忠贤,待后者看完,亲自拿回烧毁,才是安心离去。 “祖爷爷,陛下是什么吩咐?” 看过密诏后的魏忠贤脸 变得极其难看,坐着缓了半晌,方才喃喃道:“皇爷要对孔家动手,要我们做开路先锋。” “什么!?”魏希孟瞪大了眼睛,比刚才受封时还大,“孔家延续至今,历朝历代,一屹立不倒,堪称常青。” “全国遍地都是他们的师生故旧,岂是能轻动的?” 魏忠贤点头,“这事本督也知晓,可就皇爷这次的动作来看,怕是酝酿多 ,这才准备动手。” “劝是劝不回来的,只能想想辙了!” 魏希孟瘫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道:“曲 孔家,要是我们敢去登孔家的门,天下间的读书人岂不将我们的祖坟都要给挖出来?” “祖爷爷,万一,我是说万一,到时候陛下受不住 力,卸磨杀驴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就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 魏忠贤何曾没有想过这种结局,毕竟他知道皇家的事太多,为皇家办的脏活也太多,已经回不了头了。 他叹口气,道: “你不能有这种想法,我魏氏一门,深受陛下恩典,你年纪轻轻便已封爵,全赖于此。” “陛下自有计较,我们只管办事。” 魏希孟这才放了心,忽然眼中一紧,道:“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 夜到孔府找茬!” “方才祖爷爷也说了,他孔府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孔氏族人比我们魏氏一门要多出多少?” “我还就不信,没有几个有把柄的,找到把柄,便能借机做大,掀起大案!” 魏忠贤点头,笑道: “前些年东林科举案,这次可以再提一提,我会授意工部尚书冯铨,向陛下上疏请求重审。” 当夜,朱由校整在乾清 西暖阁批阅奏疏。 王朝辅侍立一旁,看见皇帝面 微动,心知大事不好,果然,没过多久朱由校便一把将这份奏疏掷于地上,颤抖着手指向前方,道: “冯铨说今年 试还有舞弊现象,八月秋闱暂停,给朕彻查此案,查不到,明年的科举也不办了!” 第七百九十三章: 同伐异 士人常说,阉 所倚重者,无非是当今皇帝的信任,而他们用来 同伐异的手段,又无非只有一个——大案! 天启四年东林科举案,牵连甚广,挖出了一大批东林清 的丑闻怪谈,真假掺半,引起了整个士林的震动。 士子们也分裂为数派, 夜争辩,不知停歇。 到了这天启六年的六月,已经结案近二载的东林士子案忽然间又出现了反转,以当朝工部尚书冯铨所上的奏疏为开端,风雨 来! 最令人所诟病的,还是当今这位堪称圣明之君的天子,所作出的糊涂之举,荫封魏氏。 魏氏一门,早在天启元年便已经得到一次荫封,只不过当时大部分都只是卫所、都司、锦衣卫之类的不入 官职,无甚么实权。 现如今,魏氏一门封爵者四,权势益重,本就因王恭厂一案风声鹤唳的朝野之间,顿时再起惊涛骇浪。 本就因王恭厂案在各地兴起的东林士子抨击朝政之事,更加愈演愈烈,好像整个天下都在辱骂魏氏一门。 所谓毫无功勋,只因皇帝宠信,便得以封爵,其数甚至高于上次朝会封爵,此类传闻高涨。 然而事情还没过,又一消息传来,令全国震动。 工部尚书冯铨尚书上奏称今岁科举舞弊成风,请求重审天启四年东林科举案,天启皇帝在西暖阁 然大怒,下旨暂罢科举,彻查此案。 一时间,全国的焦点都注目于此。 山东曲 ,这是极为平常的一天,曲 作为天下儒生心目中的圣地,虽然只是个县的建制,规模却比寻常的州城还要大上数倍。 入夜之后,这里就到了一天之中最是人声鼎沸的时候。 各街道、胡同,茶馆、酒肆,青楼、店铺…,都是人来人往,堪称宏伟的孔府,更是灯火辉煌,人声喧闹。 一处茶馆,众多儒生正谈起近期最令人关心的科举暂罢及魏氏封爵两件事。 这两件事本无瓜葛,可联系在一起,却使人忧心。 许多人觉得细思极恐,魏氏封爵后,必要对皇帝表 忠心,而工部尚书冯铨,正是铁杆阉 。 此人上疏重审东林科举案,显然居心叵测。 “…魏氏才刚封爵,便有官员上奏重审东林科举案,我看,多半是那阉狗所唆使!” “这却为何?”好几个人同声问道。 “君不见朝堂,多半为阉 门下,冯铨这个工部尚书的位子,多半离不开阉狗的暗中帮助。” “贞烈之士如湖广道御史李甲实、福建道御史周宗建者,不是为厂役迫死,便是被罢官免禄,居安思危啊!” 有人长叹:“本朝天子文治武功,堪称中兴,可却对阉 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官进爵,如此宠信。” “莫不是阉狗会什么歪门 道,蛊惑住了君上?” “眼下魏氏得以封爵,其权其势,堪为我大明历朝之最,前无古人!如此权势,与专断朝堂又有何异?” “正是正是!”有一名身着青衫的儒生道: “那魏希孟,寸功未立,不过是查了查王恭厂之案,便被封为忠茂候,堂堂侯爵, 人竟也做得!” 听这些儒生说话,很快,有一批监生却是冷笑连连,他们本就是来孔府求个说法,听儒生们说话,一个个也都吵闹开了。 “你们少在这里站着说话不 疼,阉 朝不假,可他们有一事却做得不错,科考案确实该查!” “天启四年东林科举案,那些貌似清高的东林大贤们,一个个不是贪财受贿,便是接纳权贵,给门人行使方便。” “天启四年举人名位,多半为贡生所得!” “这些贡生们又大半为东林子弟,我支持重审此案,否则,我等清贫士子几无出头之 !” 监生虽也是儒学子弟,却与传统儒生不同,这批监生多半是受了天启四年科举案的红利。 科举案由东厂负责清查,免除了一大批监生、贡生及举人、进士的出身,出现空缺,才由他们补上。 儒生一向看不起这些受朝廷恩惠才有和他们坐在一起听学资格的监生,闻言立即反驳,颇为 怪气。 “这还不明白?这全是阉 在从中作祟,厂役作假,那些所谓的证据,本就经不起甚么推敲!” “你们也真是天生的穷困命,居然相信番子的话!” “国子监生嘛!多半都是一些补缺顶上来的货 , 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大家不必与他们一般见识。” “文举兄说的正是!我们讲我们的学问,这些监生以后就算做了官,多半也是阉 。” 监生纷纷拍案而起, 然斥怒。 “你们说什么?” “孔府脚下,天下君子所向往之地,就是这样的无愧不堪吗?真是令吾等所不 !” 听到监生和儒生们的 烈争辩,坐在一旁的一个中年男人默默站起,出茶馆后直奔孔府而去。 今天是衍圣公孔胤植的三十四岁生 ,孔府之中,正是笛声悠扬,知名戏班粉墨登场,一派 花秋月的靓丽风光。 孔衍植是孔子的六十四世孙,孔尚坦之子、孔贞宁之孙,伯祖父是衍圣公孔贞干。 六年前,便是天启元年,孔衍植的堂伯父孔尚贤过世无嗣,因而衍圣公的大位,落到了孔胤植的头上。 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的册封,孔衍植入继大宗并继任为衍圣公。 在后世,他还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号,便是率领孔府降清以后,为规避清雍正皇帝的名讳,改名为孔衍植。 一人神 匆匆走入,经过里三层外三层的房屋院落,才是气 吁吁地来到孔府依庸堂,开门见山地道: “圣公,有灾祸了!” 孔胤植正在兴头上,与一众当今大贤以杯对月, 诗作赋,闻言蹙眉将弟弟孔胤葵拉到一边,道: “今 是我大喜的 子,能有什么灾祸?” “衍圣公还不知道?”孔胤葵长叹口气,“当今陛下册封魏氏一门四爵,魏希孟为忠茂候,魏志德为临淮伯,魏希孔为昆山伯、杨祚昌为安庆伯!” “阉 冯铨上奏,要陛下重审天启二年科举案,陛下在乾清 龙颜震怒,下旨连今年的秋闱都停了,要彻查呢!” 第七百九十四章:君子六艺 “害!”孔胤植松了口气,笑道: “本公还当是什么大事,查便查去,那群番子闹得再大,六年了,岂敢闹到孔府的头上?” 孔胤葵道:“说的不是番子,这次来的是南京国子监的落榜监生们,我方才在茶馆,就听见许多监生与我们的学生争辩。” “看这架势,许多人已经被阉 所蛊惑,听信了他们的谗言,还有京报,这是最新的一期,圣公看看。” 孔衍植顿觉不妙,接过京报,越看越是不可置信。 “他们…竟说我们孔府与科举大案有关?他们怎么能如此说呢?” “我孔府一向与世无争,只管安心讲学授课,看来京报也尽是阉 的人了,不可信,不可信!” 孔胤葵叹道:“京报刚出那两年还未曾引起什么波澜,直到两年前的科举案发生后,许多的士子也开始相信了。” “南北两京的国子监监生,多半是受那次大案后补的缺,现在京报是每出必看,信之为真。” “恐怕这样发展下去,先信的不是老百姓,却是天下间的文人士子了!”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