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概念?朱由校可以用这些皇族子弟的开销,再去养两个九边重镇! 再不济,也能用这些钱把糜烂的中原官军翻个新! 要是真有那个实力,大明现在野战还怕谁? 除军费和皇室开销以外,余下每年固定都会有的几个大头,分别就是军器司每年用于搞“科研”的投资,以及各地城镇和官府的维护费用。 军器司用度一百八十万两, 中花销及各地官府维护费用三百六十万两,实际上都不算高。 不过,从天启四年开始,又多了一个新的开销,还是个大头。 天启四年山西、陕西两省大饥,朝廷屡次赈济,共花费白银一千五百万两,粮食一千一百余万石,而这只是开始。 由此看来,岁入不足两千万两,开销却高达五百多万两,财政还是崩溃的啊! 其实不然,朱由校一点儿不慌。 为什么? 因为隐形收入高! 经过朱由校这么些年的倒腾,现在大明早就过了单纯用收税度 的时候了! 真正的收入,旁人是看不着的,户部这个结算收入,只是为了给一些人去看的。 第六百二十五章:降山陕屯税 高到什么地步? 除去每年八百余万两的京杭运河关税外,天启四年一年,全国矿脉,都监府的矿监收入就高达一千四百余万两。 什么概念? 矿税一项收入,就足以大明给全天下的军队发饷。 登莱两府新盐法推行以后,盐税也在天启四年从历年亏损转为收益,只不过还不高。 去年登莱两府、两淮之地及福建沿海各省,盐税收入不过三百八十余万两。 不过任是谁都看得出来,这个数字,在天启五年至少会翻几番!这也是朱由校大力推行新盐法的原因… 后每年赈灾的开销只会越来越多,说实话,单凭每年两千多万两的矿税和关税,几乎做不了什么。 就和后世还花呗一样,拿到钱,手里还没捂热乎,转眼就 给了别人。 朱由校要做的,就是“财富自由”! 除矿税、关税及愈发成 的盐税以外,还有一向不算在内的隐形收入,即朱由校与西班牙皇帝腓力四世签订的通商条约。 该通商条约签订于天启二年,签订以后,沿海地区的两国商船源源不绝,极大促进了海上商贸的发展。 大明的瓷器、丝绸、衣饰等各种商品紧销海外,尤其是名贵丝绸极细工瓷器,连西班牙皇室也争相购买。 而西班牙人的一些特有商品也 传到国内,例如更为 准,可以用于火炮制导及将领观察战场的单筒望远镜的镜片。 以及较为全面,大明以南及北的其余国家全图,欧洲各国王室、皇室中 行的收藏品,等等。 无论是什么,东方、西方之间贸易的和平往来,都有助于将来大明向全球的发展和扩张。 当然,现在朱由校还只是有心无力。 正是因为通商条约的签订,使得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在近几年发展出了几个较为繁荣的港口城镇。 这些港口城镇,商船终 间的往来络绎不绝。 各国商队经大明,前往 本、回到香料群岛等地,形成了一个互惠互赢的健康贸易局面。 而随着海上商业的发展,其余各国也都纷纷来找大明签订贸易协定,朱由校自然来者不拒。 皇商会及苏州织造局,负责管理眼下大明与各国的贸易往来,而督办司收取夹税。 皇商会和苏州织造局,针对各国之间往来的商品,分别收入商品成 量一定额的银两,谓之“夹税”。 所谓夹税,实际上就是商税的一种,因贸易协定的签订应运而生,只不过还没有正式成为合法的税种。 朱由校也正打算一步步收取商税,温水煮青蛙。 关税增税,是缓慢征收商税的开端,而夹税的产生,也是朱由校默许的结果。 夹税目前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京杭关税,因而不可避免地被有些商人抬到台面上来。 正是因为夹税目前的不合法 ,成为商人们闹事及拒不缴税的口实,内阁的诸位阁老们,近期正在商量此事。 内阁的初步议题,就是将夹税合并到关税之中,顺手再将关税的征收范围及力度扩大。 海上商贸的蓬 发展,商人们飞速壮大,现有的海上贸易税收, 本不足以让大明尝到贸易带来的好处。 而京杭运河的关税收入,自天启元年增收至今已有五年,现在完全无法 足朝廷税收的需求。 所以,增加关税的征收范围及力度,势在必行。 “去岁军屯粮食七百七十九万石…”朱由校重复一句,呵呵笑了出来,似乎不敢相信会是这个结果。 随即,将手中奏疏狠狠摔在地上,道: “看看,给朕一个字、一个字的看!” 赵秉忠此时心中大抵已经猜到皇帝此回召自己来的用意,去捡奏疏的时候,顺手擦了擦额头上扰得他直发 的汗珠。 越看,越是心惊胆颤。 这时候,上头的朱由校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似的咳了一声,惊得赵秉忠连忙双手抵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虽说方才看得很快,可他确确实实看出来了,这次朱燮元奏上来的话,没有一句是好话! 当然,这是对他们这些官员讲的。 对大明、对皇帝,这些话却是实实在在的肺腑之言,是可以帮大明药到病除的! “十万军户,一千一百顷军屯!”朱由校的眼神之凌厉,足可以杀人,“如此稀少的田地,怎么叫军户去耕种?” “既然军屯稀少,为何不上奏于朕,降低军屯税?” “镇西卫的指挥使世代都是于家在做,征收的军屯税甚至超过了洪武皇爷的祖制,是谁给他们的胆子!?” 这一句句喝问,直击心灵,没有一句是赵秉忠这个户部尚书敢回的。 “降低军屯税!” 朱由校瞥了一眼,说道。 直到听见这话,赵秉忠才是知道,自己不得不说话了,皇帝这是 着自己站队。 站在哪队,他自然明白,不然也不会在户部尚书这样紧要的职位上了。 可是这次不同,这次皇帝要动的是卫所! 傻子都看得出来,明着皇帝是在针对镇西卫于家,实际上,就是在拿山西、陕西两省的卫所开刀! 如果这次降低军屯税在地方上没有 起多少反对,赵秉忠敢说,后续皇帝就敢查账! 查什么账? 查谁的账? 当然是和整个山陕所有的卫所文武官员算账,查他们的陈年老账! 至于目的,不言而喻,赵秉忠连想都不敢想。 “赵 卿,你以为这次的军屯税该不该降低啊?”朱由校斜眼过来,悠悠问道。 轻飘飘的话音,好似幽灵一般,着附在赵秉忠的身上、魂里。 赵秉忠心神皆是一震,他从皇帝这般淡然的眼神中,察觉出了一丝杀意! 其实他也能明白,皇帝早晚都会有这步棋。 叫朱燮元去山陕蹲了三年,是去干什么了,当年圣旨上就说的很明白了,整顿卫所军屯。 无论你信不信,朱燮元真就是为了整顿卫所而去。 如果是之前那些都是准备,那么这次降低军屯税,才算是皇帝真正的去动卫所,这个庞然大物。 “臣以为,该!”赵秉忠好似魂魄丢了一半儿,目光涣散,嘴 也在上下打颤,恍惚间,好似下了甚么决定一般,道: “兵部领全国屯卫,出了这样的事情,罪责难逃,王洽自当负荆请罪,领兵部清查镇西卫军屯。” “臣部也有罪责,该当全力配合。” 朱由校一愣,却也没想到赵秉忠这么会来事,想想说道:“如此也好,王朝辅…” 听见传唤,后者才是侧身闪出,恭敬道: “陛下。” “就依赵 卿所言,去兵部一趟吧。” “遵旨。” 第六百二十六章: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紫 城,兵部签押房。 一干兵部的官员们正在坐班,这里人来人往,除了王洽以外,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在座位上坐 半个时辰。 众人一边商量,一边决策,最后还要将各地的文书统筹、归纳,呈送到西暖阁 给天启皇帝御览。 如果皇帝对兵部的看法不 意,奏疏还会被打回到兵部。 这个时候,众官员就很紧张了,因为皇帝绝对不会希望兵部第二次呈上去的依然令他不 。 不过这天,兵部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部堂大人,咱家来,没扰到您的宁静吧?” 王朝辅提着尖尖细细的嗓门,进门环视一眼,很快就见到坐在最里侧的兵部尚书王洽。 不知为什么,皇 里的这些大小太监们,说起话来在正常人听,总是带有一股子 怪气的味道。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