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您看是不是……” 听到这,朱燮元明白了,脸上第一次 出了笑容? 冷笑道:“照胡掌柜这意思? 是要与本督做笔买卖了?” 想了一会儿,朱燮元点头道:“这也不是不可以…” “这样吧,胡氏堆积在山西全省的木料,总督府按市价的八成收购,还有你们的木坊? 也可以和各地的官府合作嘛!” “至于佣工的住处,空院子和荒地总是有的? 只不过这要问问地方衙门和大户们的意思了,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出地。” 说到这里? 朱燮元看了看胡工赞。 胡工赞松了口气,笑道: “有总督这话我就放心了? 总督放心? 只要您这边点头了? 佣工的住处,我会去和地方的衙门去谈。” “咱老胡从商多年,别的没有,行商的朋友也是不少。” 话说到这一步,就算是已经谈妥了。 朱燮元脸上也彻底换了一副神情,笑了笑,起身说道:“那胡掌柜去谈吧,本督还要拟份奏疏,问问陛下的意思。” “应该的,应该的!” 胡工赞点头哈 的,笑面虎似的将朱燮元送走。 朱燮元刚出铺子,太原知府祁敬威便在一旁恭维道: “总督大人高明,只花了一些银两,既收回了各地校场,又买到了一大批木料,还让胡氏的木坊尽都为各地官府所用。” “胡氏世代在山西做木材生意,这次与朝廷合作,对地方官府也有极大的裨益!” 朱燮元点了点头,叹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是当初朝廷将校场 给的胡氏,强要回来不好听,也会让其他的商人们起敌意。” “同胡氏合作,也能告诉其他的商人们,本督这次来,不是要将他们全部置于死地。” “这样一来, 后本督整顿卫所,完成陛下 代的事时都会顺利得多。” 祁敬威在一旁小 啄米似的不断点头,问道:“敢问总督,陛下 代下来的是什么事。” 朱燮元犹豫一会儿,忽然释怀了,轻笑说道:“反正也快动手了,告诉你也无妨。” “陛下密旨过来,要本督查清一些晋商今年与关外的 易,发现与建奴私通的,可以立即处置。” 祁敬威顿觉这道密旨的厉害之处,惊声道: “看来,这山西要变天了!” ...... “这是林丹巴图尔的意思?” “他这是派你来摸朕的底吧!” 乾清 ,西暖阁。 朱由校将一份公文仍到御案之下,看着眼前这名来自察哈尔部的使者,眼睛动了动,冷哼道: “如果这是林丹巴图尔的原话,那你就回去告诉他。” “福余卫诸部,泰宁卫诸部,朵颜卫诸部,已尽都归了大明,此后与科尔沁和建州毫无关系,也不再是他察哈尔的属部。” “宰 、以儿邓、永谢布,尽都是我大明的臣子了,是朕封的 外王。林丹巴图尔若是敢背盟而攻,大明将断绝与察哈尔部的历年赏银,互市也要取消。” “你且回去,将朕的原话告诉林丹巴图尔,让他自己掂量着办!” 说到这里,朱由校眯着眼睛,冷冷道: “大明会为救宰 去打建州及科尔沁五部,也会为了三卫之地去打察哈尔,其中利害,叫林丹巴图尔想清楚!” “察哈尔部是很强盛,但他和大明相比还 了点儿!” 使者 受到这位大明皇帝话语中难掩的震怒,自然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讪讪离开。 使者刚走,张维贤站在一旁说道: “陛下,察哈尔部太不识好歹了,居然起了动 北三卫的心思,要不要臣派兵去 一 他的气焰?” 朱由校没有直接回答,冷笑说道: “呵呵,林丹巴图尔锐意恢复成吉思汗的疆土,大明与建奴及科尔沁大战的时候,他口头尊奉盟约,私下里也没闲着。” “朕早就接到大同边关的奏报,林丹巴图尔在去年亲领察哈尔骑兵南下,攻灭了北疆之外的十几个小部落。” “眼下外喀尔喀归为一部,势力强盛,他不敢招惹,自然将目光盯上了刚历大战,势力顿挫的 北三卫。” 说到这里,朱由校起身摸着挂在壁上的宝剑,淡淡道: “尽管大明曾与察哈尔部有盟约,尽管察哈尔部不是科尔沁部可比,可朕还就要与他掰掰手腕。” “着司礼监拟旨,大同总兵张万邦率部移镇威远卫,调大同右卫、玉林卫、平虏卫兵马北镇边关!” “朕倒要看看,他林丹巴图尔想翻起什么浪来!” 说着,朱由校眼中起了杀意,将目光望向地图上 外察哈尔部的广柔草原一带。 第四百四十九章:天启三年辽东第一次寒 “陛下,朝廷去年才与察哈尔部签订盟约,开了互市,今年便大动干戈,此举于国不利……” 说话的是新任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邦华,上个月才被起复为官。 李邦华,字孟暗,江西吉水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泾县知县,行取,拟授御史。 说起来,这个李邦华有够倒霉的。 早在万历三十五年他做知县考核评优的时候,就被拟定为都察院御史的人选之一,可那会儿正值是浙 和东林斗得不可开 之时。 李邦华因为给邹元标说了几句好话,被浙 定 为东林同 ,把他从都察院御史的名单里革除。 偏偏李邦华就是和熊廷弼一样的 子,就是兜不住自己那张嘴。 那个时候,浙 、楚 都以为他是东林,结果没几天,李邦华又出了时论,抨击东林同 为 ,东林也把他当做敌人。 基本上李邦华和熊廷弼一样,属于“自己 ”。 在朝堂上,看见不对的这货就要嘴碎一下,加上人缘也不怎么样,没人替他说话,没多久就会被罢官。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也是 争起的祸患,反正李邦华最后不仅御史没做成,连乌纱帽就不保,回家种地了。 此后,李邦华开始了这样的生活。 种地,被召还,因 争被罢官,回去种几年地,再被召还原官… 这样的生活过去了十几年,直到天启三年科举大案,朝廷将左佥都御史刘宗周在内的一大批都察院官员革职? 李邦华才又被想起来。 起复李邦华的命令还是朱由校下的? 这次没让他干御史,直接跳级做了都察院的二把手? 右佥都御史。 其实也不算跳级了? 人李邦华官场沉浮几十年,虽说没做过什么大官? 可是名声和能力都有,叫他单单做个御史还是屈才了。 朱由校打算让他先在都察院干一阵子? 然后再派到别的地方。 听起李邦华的絮絮叨叨? 朱由校虽然有点不情愿,但别说,心里还是暖暖的,因为这货是真的在为大明考虑。 李邦华的反对? 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事皇帝圣旨不对? 身为臣子,自己得说,仅此而已。 却不是那帮东林 ,为了反对而反对。 “陛下难道忘了昔 那王化贞所谓四路出师的广宁之祸了吗!” 李邦华扯着脖子,高声谏道: “自古以来? 中原王朝在 外都是少有能胜的,与察哈尔盟约的稳固? 对边疆百姓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福祉!” “陛下莫非以为自己是成祖皇帝吗?” 好家伙? 这话的确不中听,在朝堂上直接和自己这个皇帝这么说话? 更别提和其他官员了。 这要是其他官员? 只怕什么难听的话都会有。 朱由校看着他? 问道:“李邦华,朕问你,成祖皇帝当年亲征 外,朝中可曾有过反对之声?” “若朕记得没错,当时有人拿成祖皇帝与汉武帝相比,后来如何,成祖皇帝五征蒙古,大获全胜!” “既然 北三卫归附大明,朕就不能坐视不理!” 李邦华听到这里,心中明白了皇帝的必征之意,眼眸微动,嘴 张了张,居然没再继续说下去。 见他站了回去,朱由校显得有些意外,笑着问道:“看来李卿是同意朕的说法了?” “臣不敢苟同陛下的所谓说法。”李邦华直接说道,面上没什么表情,冷淡异常。 朱由校蹙眉道:“既然不同意朕的看法,卿何不再谏?” 李邦华笑了一声,好像是听见了什么白痴问题,反问道:“臣就算再谏上个十句百句,陛下会听么?” “既然陛下已决定要借此番惩戒察哈尔部,那做臣子的就该去想征讨方略,而不是揪着毫无意义的口头争辩。” “臣愿前往边关,视察军士,到时再来进献征讨之策。” 朱由校看着李邦华,本想让他踏踏实实在京师里待着,想了想却是临时改变主意,道: “朕加你兵部侍郎衔,下到边关看看也好。” ...... 冬 卯时,天地间一片朦胧的黑暗。 刚刚落 ,离 出尚早,朱由校散了朝会,回到西暖阁坐下,白天里与李邦华的争论,尤在耳边。 正想着,朱由校忽然打了一个哈欠。 看着御案上堆成一座小山的奏疏,心中忽然起了一些厌烦,每天都是这么多的“作业”,等批阅完了,只怕要到凌晨。 经过一些思想斗争,朱由校还是叹了口气,拿起 笔捡了一本来看,批吧,谁让咱是皇帝呢。 朱由校指尖微微点了点桌子,王朝辅赶忙近前来。 他心里明白,这是皇帝累了,要自己念奏疏,他首先拿起一份兵部的奏本,声音阔亮地读了起来。 兵部题。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