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十月十二 。 紫 城,懋勤殿。 大明的皇 从来都是那样奢华,两壁的金 挂画,殿顶的轩辕宝镜,还有燃着熏香的宣德炉,皇帝宝座周围点缀的装饰更是富丽堂皇。 朱由校平常都在西暖阁理政,今 不知是怎么了,忽然来到懋勤殿。 太监和 人们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不敢去猜,更不敢怠慢,都是侍立左右,忍耐着心中狂跳。 天子近在眼前,行事自若的人,处事但凡稍微圆滑一些,向都是能混上去的人才。 朱由校来到一架紫檀木的巨大书橱面前,取出一本典籍,开始一本本的翻看,冲着魏忠贤淡淡说道: “行了,这没有你的事了,下去吧。” 上次科考大案牵涉众多,仅是被杀的官员就多达二十几人,受牵连革职查办的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阵子,可朝廷毕竟还要运转。 这也就是说,皇帝要在近期增 大量的新臣子来充实朝廷各部院,这对所有的 派都是一个机会。 魏忠贤正捧着本子,打算将此回内阁、六部各院的增补名录递上去,因为以往举荐大臣的事,都是他来负责。 这次听了这似逐客令一般的话,他先是一愣,这才缓缓退了出去。 出了门,就连魏忠贤都是松出口气。 他悄悄吐出口气,转头又看了一眼懋勤殿,自甬道向东华门走去,只是这次他的步子,显得有些沉重。 自从出了 ,魏忠贤的心头就仿佛萦绕着一缕乌云。 古往今来,臣子们话中都在说伴君如伴虎,所以魏忠贤一直以来行事都是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为皇帝办事,以求安心。 可是随着东林 在朝廷的彻底倒台,所谓的“世态炎凉”,他也真真切切的 受到了。 东林 倒台以前,朱由校对他经常有“忠贤哪”这种话,随着东厂势力愈发减弱,这样的话他再没听见了。 这般增补阁臣部院的大事,皇帝一向都是叫自己和阉 人来商议,可是这次,皇帝的身边什么人都没有。 他回头一看,只见到懋勤殿中皇帝孤独却又坚实的身影。 如今他也算是明白,天子早在当初就知道自己的作用,现在天子已经长大,大权在握,不是他能再妄加揣度的。 叫他出来那句话,皇帝说的好似漫不经心,可在魏忠贤听来,又似蕴意颇深,像在暗示什么。 这种种猜想,让他在路上的步子越迈越深,以至于头皮发麻。 魏忠贤第一次有些不确定,自己一直以来为皇帝做的,到底是对是错。 看着魏忠贤离开,朱由校将书放回书橱,眼神微微一动,负手而立,静静吩咐道: “传魏广微、张世泽。” 第四百三十二章:魏广微的最后考验 等着他们两个来的时候,朱由校走回到御案上,随手翻开一本奏疏,静静看着。 这第一份说的,是上个月的河南某地饥荒。 这是当下最常发生的事,现在每个月朱由校接到的各地饥荒或是灾害报告,没有一百份也有个七八十份。 只不过天启三年底这个时间线还早,各地的饥荒大多数都仅限于县内,还没发生什么席卷全省的大饥荒。 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饥民遍野了。 “将畿辅今岁第一批的番薯运过去些,反正这个东西也不能储存太久,今后各地旦有饥荒,首先要运番薯过去,其次才是赈灾的银粮。” 王朝辅心中纳闷,陛下是怎么知道番薯不能储存太久的,但也没问,只静静点头,表示记下。 朱由校没说什么,再翻开第二本。 第二本说的是件喜事,是辽东巡抚洪承畴与辽东经略熊廷弼联名所奏,说是据哨骑探报,努尔哈赤上一战之后似乎旧疾复发,整 待在一个叫温暖镇的地方。 显然,奴酋是在那边休养身体。 奏疏中还提到,前不久在赫图阿拉斩获颇丰的 文龙,正率领众将连 商议战策,似乎又想有什么新动作。 他还没上奏过来,朱由校自然也不会心急去问。 文龙的 病虽然多,但留他在皮岛总归在战略大局上是有好处的,而且东江军在外若是没有朝廷帮扶,确实处境艰难。 奏疏上也说,现在的辽东形势一片大好。 借着战胜余威,加上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的配合,辽东经略熊廷弼正谋划着在明年以前,彻底收复辽东失地。 看起来,自己当年构建以洪承畴御内,熊廷弼主战的想法成真了,而且正在发挥效用。 洪承畴虽然看不惯熊廷弼那个臭脾气,可两人治所一个留在辽 ,一个却搬到了海州? 基本上眼不见心不烦。 他们都是有大局观的人? 更不会在关键时刻使绊子。 洪承畴作为辽东巡抚,可比之前的袁应泰强多了? 他一方面招抚 亡? 另一方面在安置第一批出关的中原 民,大约十二万人。 朱由校合上奏本? 静静想起来。 说实话,这第一批出关的人数? 少的出乎了朱由校的意料。 看起来这个年代的人? 的确是很少有那种愿意拖家带口出去过新生活的人,更何况还是大多数人谈虎 变的 外。 十二万人,也聊胜于无了。 至于其它的 民,可以发布些新政策? 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 没必要生拉硬拽。 辽东汉人的比例上去了,才能开垦屯田,安稳边疆。 想到这里,朱由校笑了笑,正打算翻看下一本? 却听侍立在门口的王朝辅轻声禀道: “爷,小公爷和阁老来了。” “请他们进来。” 朱由校还是翻开了这本奏疏? 但是心思却没在这上,眼角微瞥见两人进来? 随口吩咐道: “你们来了,赐坐。” 来的不是英国公张维贤? 却是年方二十余的小英国公张世泽? 也就是历史上在李闯进军京师城下? 率兵出去奋死抵抗的那位末代英国公。 这个人能力还没看出来,但是忠心程度,朱由校是一点儿也不担心。 当初想让他管宗人府,就是想提前培养一下。 “内阁的人选,准备的怎么样了?”朱由校这句话,是对着内阁次辅魏广微说的。 这人以前是东林,但是被东林 当做了政局斗争的牺牲品,后来就投靠到了魏忠贤名下,称他作“魏父”,可谓铁杆阉 。 但是最近魏广微很是识趣,他渐渐远离了魏忠贤,也再听不见“魏父”那种亲切的称呼。 较事府禀报,现在的魏广微就连私下对魏忠贤都是礼敬有加,保持着一些距离。 正是因为这些,朱由校才打算给魏广微一个机会。 这次的内阁增补名单,朱由校实际上是没打算直接用的,因为他心里另有人选,主要是想看看这位未来首辅的心思。 魏广微也意识到这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重要 ,恭恭敬敬呈上了一份奏疏,说道: “臣初拟内阁增补阁臣六人,这是名单,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接来也没看,随手仍在御案上,却是起身活动了一下,笑道:“在这里待了许久,陪朕出去走走吧。” 两人不敢说什么,只是闷声跟在后面。 现在这个时候,连 中的御花园都没有那种莺莺燕燕的 觉了,但是因为内监们照顾有加,在里面走走总还是觉得神清气 ,心神舒畅。 一君二臣走了约莫百米,来到一处小亭,朱由校刚刚落座,便有随身的 人上了御茶。 这时,察言观 已久的魏广微忽然开口说道: “旧有阁臣两人,除臣外,王在晋多是挂名,常年在南京理政,不在内阁坐班,现下内阁诸多政务均由臣下一人做主,臣惶恐。” 抬头窥视一眼,发觉皇帝正漫不经心地看着周围花草,魏广微心下一松,继续说道: “八人内阁,按以往规制来说已是多出一人。可本朝有本朝的做法,陛下有陛下的圣断。臣觉得,还是增补七人为好。” 朱由校样子很悠闲,吃着点心,喝着贡茶,似听非听。 可实际上,魏广微的每句话,他都听到心里去了。 直到这最后一句话说完,朱由校才是起身,也并没有回答什么,只是不断向 不进来话的张世泽打趣。 自顾秉谦请辞,韩爌归养以后,内阁真正就只剩下了去年入阁的魏广微了,对他来说,这是声威高涨之时,却也是异常危险的时候。 万历末年方从哲一人独相的下场,可还历历在目,内阁中那些权势极大的臣子,如张居正,基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魏广微每 都能听见关于自己必定为下任首辅的传言,这更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如坐针毡! 说不想做内阁首辅,那是假的。 做了内阁首辅,必能青史留名,这是为人臣的顶点,搁在大明以前,这就是当朝宰相! 可同时呢,无数只眼睛盯着这个位置,又酸又臭,他们没本事上来,就各凭本事拼了命的把你拉下来,把你 得身败名裂! 这个位置,机遇与风险并存,人生在世,要是在这个时候退缩,那还能叫男人?也白活了这一场! 回到懋勤殿门前,朱由校才走上了两道石阶,忽然转头说道: “朝廷的当务之急是收复了辽东以后要如何治理,你也回去想想,再写个本子给朕呈上来。” 第四百三十三章: 斩袁崇焕 魏广微回到内阁签押房,看着以往人声喧喧,如今却空无一人的房间,重重叹息一声。 天启一朝方才三个年头,内阁首辅先是叶向高,再是韩爌,很快就要轮到自己。 他也明白,如今东林倒台,魏忠贤也受敲打,阉 失去了制衡朝局的作用,反而有些一家独大。 皇帝需要的不再是稳坐内阁,当做和事佬的内阁首辅,他需要的是一个肯办事,敢办事的能臣。 魏广微不知道自己的能耐够不够,不过他决定试试。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