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很多事情不能看表面,包括魏广微,都是有着好几副面具,需要用到哪副的时候便取出哪副。 至于刑部尚书李养正,这个人平 少言寡语,就连魏广微也对他知之甚少,不了解其心中所想。 上有内阁次辅、军机大臣,皇帝钦定的重臣魏广微坐镇,左右也有周嘉谟、李养正二位尚书主审。 平 负责审案的侍郎、主事等官员陪坐下列,唯唯诺诺,他们不是不想说话,而是实在不敢先发一言,抢了这三位大人的风头。 魏广微把玩着茶盏盖,脸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做给周嘉谟看。 其实他心里十分明白,这次刑部、户部会审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有个结果,不然他无法向皇帝 差。 他忽然间笑了笑,打破厅内沉寂,扫了众人一眼,说道: “我看,按以往的老办法审是不中用的,陛下的意思很清楚,这次要的是尽快出结果,而不是一审就拖上个十天半月。” “怎么,陛下金口玉言告诉过魏大人了?”周嘉谟一出口便是浓浓的不屑,仿佛仍对当初魏广微叛离东林而耿耿于怀。 “这倒没有!” 魏广微大笑着,脸 红润,却是突然间神 一闪,眉头一皱,透出些许内藏的劲气,道: “身为臣子的,忠君体国乃是第一要务,陛下命我主持会审,自然要敢于举一反三,为君分忧。” 刑部尚书李养正听到这里点了点头,喝了口热茶。 在三人之中,他是最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无论东林还是阉 得势,亦或是两 失势,这些都与他毫无关联。 加之李养正一贯认为言多必失,本身就不怎么表 看法,遇到这种是非极多的大案子,就宁肯不做声随大 。 周嘉谟听到这些话,也没继续呛些什么,转而道: “传言中说最多的,便是所谓的关节,谙 道理的魏大人能否告知下官,这所谓‘关节’,到底说的什么?” “我看,搞懂关节为何,这案也就好审了。” 魏广微心中暗自觉得好笑,听懂却没道破。 他自然听得出来,周嘉谟这是想挖坑让自己跳,可他是什么人,没有拿手绝活,也不会得皇帝 心,做到内阁次辅这个位子上来。 这时,周嘉谟看见魏广微脸上神情变化,暗自触了触眉头,心中一阵恶寒,自己竟与这等小人同朝为官。 魏广微这货本来长得就猥琐,平 往那一站就是一副笑样儿,这时显得更深了。 说话之前,他的嘴角便就咧开,好像是听见了什么好笑的白痴问题一样,张口说道: “那我就与天官儿明说了吧,所谓‘关节’,就此回会试而言,说的是考生与众考官私下联络,兜售试题。” “天启元年的会试是我主持,那时关节又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据说有的考官会提前与考生约定好暗号,这暗号可以是一句诗文,也可以是一个生僻字。” “据此暗号,考官便可以在千百卷中 出那些有关节的考生,对于这些舞弊者而言,中举轻而易举。” 这时,一名侍郎说道: “这些考官竟如此狡诈,真真可恨!” 又有人道:“科考舞弊居然自成体系了,真亏他们想的出来!” 魏广微笑道:“自有科举以来,一概如此,所以寒门之士哪能斗得过这些有钱的权贵子弟,怨愤实属正常。” 他拍拍 股站起身,提高了音调,道: “好了,诸位,本官已将事情说的很明白了,在场的想必都是聪明人,就毋需我再赘述什么了。” “我的意见是不必按照惯例分审,直接击中在同一处会审,给他们挑个大些的地方,最好三 内出结果!” 第四百一十七章:王在晋述职 三 出结果,藤花厅里的官员都听得呆了。 即便这件事影响很大,即便是皇帝震怒,那也不能逾越了规矩吧,毕竟在定罪之前,他们可都还是朝廷大员。 这次拿入吏部的更有不少是许多陪审官员招惹不起的大人物,要是审得急了,一旦定罪不成, 后的报复可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李养正也觉得这是不是太过心急,正在想着,却见魏广微站起身来,朝众人拱手说道: “要不这样,我们就采取一个折中之法。” “天官儿与不赞同的人去审第一场,若是能出结果,皆大 喜,可要是审出不出结果,便要本官来接手了。” “诸位觉得如何?” 话音落地,众人两相对比,都觉得十分 意,这才是纷纷赞成,周嘉谟虽眉头直皱,却也没有说出什么。 身为内阁次辅,钦命主持会审的官员,魏广微完全可以无视其他人的意见,直接决定如何会审。 起码在明面上看来,魏广微先礼后兵,已经做出了让步。 这次商议的时间并不算很久,消息也很快传回东厂,傅应星听后很不明白,问道: “要他们去审第一场,审得出结果吗?” 也有档头有些担忧,问道:“周嘉谟若是审清楚了,魏广微不是反居下风,让陛下不高兴了?” 魏忠贤冷冷一笑,反问道: “你们真觉得魏广微是个傻子?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个魏广微,当初来投奔本督的时候,如同丧家之犬,可很快就讨得了陛下的 心。” “东林审东林,魏广微正可冷眼旁观,侧耳细听。那时我们也好顺便看看,这个周嘉谟到底忠于陛下,还是忠于他的这些东林同僚!” 闻言,几人这才点头,傅应星还伸了伸大拇指,笑道:“好想法,看来下一任的内阁首辅,非魏广微莫属了。” “到了那时,内阁也尽是我们的人,就全无东林的活路了!” 魏忠贤提起这个,却显得有些担忧,叹道:“只怕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啊……!” ...... 第二天傍晚,朱由校正在西暖阁召见王在晋。 南巡之后,南京六部各院被一体裁革,增设了参赞机务院,以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王在晋执掌,在枢密阁坐班。 枢密阁统辖南地各省政务,临行前朱由校又详细规划了新南直隶的区域划分及人事安排。 王在晋这次入京首先说了一件喜事,那便是自天启元年开始推广的番薯,终于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规模。 番薯这个东西从引入到推广,在大明都是异常费劲。 民间对于种这种外来的品种一向都存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就算有朱由校的落权,也还是历经两年的时间才在畿辅各地的皇庄完成种植。 完成种植后还出了许多幺蛾子,直到天启三年才收货了第一批番薯。 当然这已经不错了,历史上番薯引入的比这还早,但朝廷没有重视,在民间真正形成规模时已经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刚好让鞑子捡了个大便宜。 王在晋手里拿着奏疏,郎朗说道: “陛下,自天启元年以来,臣联合户部,在畿辅各地的皇庄建立了六十七处粮仓,今已全部告罄。” “告罄?”朱由校坐了起来,喜形于 :“ 卿的意思是说,畿辅的粮仓全都存 了?” 王在晋点头,笑道:“就算还没有的,也基本都差不多了!” “至今岁八月,畿辅共收获成 番薯二百二十六万石,番薯一年三 ,预计到年底可再收货一批!” “仅凭畿辅皇庄的产量,就可为朝廷每年增加数百万石的粮食!” “臣自执掌参赞机务院以来,先后在南直隶各府开垦荒地,招募 亡百姓建立庄园,专种番薯,南京内外已有十七处。” “臣估算,明年我大明的番薯产量可达一千万石以上!” 听到这里,朱由校不断点头, 动的神 也逐渐冷静下去,说道: “畿辅及南直隶的番薯与存粮分别存放,朕亲自派将领看守,除收到朕的旨意外不得轻易调动。” 朱由校说完,起身在暖阁来回踱步,沉声道: “近些年来,各地的天灾愈发频繁,南地各省也不能落下,参赞机务院目前首要的职责,就是要尽快查清楚南地各省真实的仓储存粮!” “去年山东大地震虽然朝廷赈灾、复建及时,但依旧造成了许多伤亡。今后对于这样的事,都要实事先有个准备,不能再出那种事情……” 言罢,朱由校转身望了望王在晋,道: “你肩上的担子很重,朕知道现下的南地各省真实情况不好统计,朕已下旨,南京城的南地总督办司会协助你行事。” “务必要用最快的时间查清南地各省的真实情况,朕打算将全部的存粮置放苏州、杭州、金门等处,一旦再有大灾大难,番薯、存粮好及时赈灾。” “臣记住了!”王在晋小 啄米似的点头,将朱由校的每一句话都一一记在心中,倍 重任在身。 傅昌宗点头,将朱栩的话挨个记下。 正在朱由校与王在晋商议时,魏忠贤走了进来,轻轻将一份吏部呈上的奏本放在御案上。 王在晋识趣地没说话,朱由校拿起奏本一看,却是冷哼一声,朝魏忠贤道:“驳回去,叫魏广微主持二审!” 原来商议的结果,是由周嘉谟主持吏部一审,一审时,魏广微全程都在一旁观看,未发一言,给足了他们面子。 但是这次吏部尚书周嘉谟主持的一审,还是没能问出任何有用的东西。 会试主考官顾大章,十几名同考官张翰、蒋文卓、李元胤,与此有关的袁化中,还有一些中试举人俱都不认账,据说都是一副你能耐我何的样子。 周嘉谟在审问时,按照中试举人和命官的级别将全部人犯分开审问,走了该走的一整套 程,但是没能问出任何情况。 最终吏部 出的答卷不出魏广微的意料,这场会审需要拖延下去,再展开二审、三审才行。 朱由校看过以后也没说什么别的,直接打回了这份吏部奏请延期三月二审的奏疏,点名让魏广微第二天就进行二审。 第四百一十八章:二审、翻供 朱由校很高兴,这次王在晋带来的的确是好消息! 有了稳定及增长的粮食来源,有了一些存粮,心中也就有了底子,要尽可能避免 后农民大起义的发生! 最好,将这些农民起义的头子都喂 了,招募到明军之中来为自己效力,要知道,这些人里可不乏能征善战的勇将和献策文臣! 魏忠贤走后,朱由校看着王在晋,道: “南地各省的事朕很在意,你要常向朕禀报,朕许你直奏之权,从今往后你的奏疏,可以直达紫 城。”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