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消息的朱由校,当时正在猫阁 猫, 得不亦乐乎。 听到是熊廷弼的急报,朱由校直接抱着那只最为喜 的蓝猫就回到西暖阁,把里头的烂摊子留给 人们收拾了。 铲屎什么的你们来,朕只负责 ,朱由校一向都知道,自己是个公私分明的人。 很快,崔呈秀、魏广微等人也都奉召来了,神情喜笑颜开。 众人得了恩赐,坐在西暖阁天启皇帝的下位。 朱由校笑容颇为怪异的道:“熊廷弼这家伙,当时朕就觉得,能让 朝文武争相弹劾的人,肯定得有能气到这些人的真本事,现在看来,果然不假!” 崔呈秀虽然掌管兵部,但相比上一任张鹤鸣来说,他却像个沙场走出来的武将,身材很壮实,言谈举止也没有文官身上的秀里秀气。 崔呈秀和魏广微等人自然赔笑,其实他们心里都和明镜似的,天启皇帝这话里明面上是在称赞熊廷弼,其实是在自吹自擂,说当年力排众议支持熊廷弼是对的。 的确,辽 城下这样一场大捷,几乎一战把建奴的正黄旗直接打废,就差没有砍了阿 的狗头献到京师,还不够陛下臭 的? 说起来,熊廷弼的打法实在有些凶险。 莫说建奴,这种打法事先报到京师来,怕是连兵部的众议都不会过,所以崔呈秀很庆幸,他没有走张鹤鸣的老路。 要是兵部干预了辽 的战事,大捷没有,只怕还有失陷之罪。 崔呈秀很明白自己对兵事一知半解,甚至可能都不如王化贞,但他同样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自己为什么被提拔掌管兵部? 不是因为自己 知兵事,是因为自己听话,知道什么时候放权,什么时候出手干涉。 就比如崔呈秀当机立断,以兵部名义强行把袁崇焕落权,看押回京,以祖大寿代掌宁远兵。 朱由校后来知道,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进行嘉奖。 还有崔呈秀事先代表兵部发出声名,言说辽沈战事全凭熊廷弼一人做主,兵部不再 手。 朱由校也明白,这并非是崔呈秀深明大义,而是他懂得进退。 兵部不在战时干预辽沈,既避免了失陷后的罪责牵连,也是明白自己会 ,要知道,张鹤鸣就是 指挥导致大败才下课的。 崔呈秀这个人是谄媚魏忠贤上位,但他很聪明。 朱由校把他放到兵部是临时为之,等 后有更好人选,兵部要换成别人,但是崔呈秀要一直在身边。 做皇帝的,最喜 这样的臣子。 现在提起来,很多人都仍是心有余悸。 守城都费劲,熊廷弼居然敢全部押出,在城外来一手十面埋伏,这得要多强大的魄力和胆识。 万一建奴来的是全军呢? 万一阿 这次聪明一回,就是不上当呢? 那辽沈战局岂不是全崩了… 话说回来,辽 城下的大捷,着实给在京师的天启皇帝君臣一个大惊喜。 就在前不久,这边还在商量,主 观点认为这次要想取胜,只能等朱燮元的援军和 文龙抄后,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 没有人想到,熊廷弼居然在援军到来之前就以弱胜强,打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大胜仗! 崔呈秀笑道:“陛下,辽 城下折损的可是最为 锐的正黄旗,这次奴酋怕是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狗急跳墙猛攻辽 ,要么就是撤兵与大明议和。” 朱由校没有说话,脸上的喜 逐渐平静下去,沉思不语。 辽 驻兵六万,城坚池深,经熊廷弼的亲自整顿后,将士骁勇,饷银一点儿不缺,存粮足可供全城一年有余。 镇虏炮、遂发鸟铳,辽 守军的火器也是齐全,南面还有天津、登莱水师遥相呼应, 本不怕建奴攻城。 除非奴酋玩命,不惜女真人大批阵亡,也要攻下辽 ,除此以外,建奴绝无可能攻下辽 。 努尔哈赤号称二十万大军,朱由校心里明白,这些兵力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炮灰。天启三年这个时间段,八旗 锐不可能到十万。 八旗军真正兵力和素质都达到顶峰时,是在黄台吉当权,多尔衮成年以后,这两个人,比努尔哈赤更是可怕的对手。 这次在辽 城下葬送一批,努尔哈赤哪怕真的玩了命亲自领兵进攻,拼他个底儿掉,也不见得能攻破辽 。 更何况,努尔哈赤还需要足够的兵力维持后金现在占领区域的稳定,威慑科尔沁、朝鲜,也需要八旗军不能折损太多。 辽 城下的这次胜利,胜在出其不意。 熊廷弼真正做到了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提前判断出了努尔哈赤趁着风沙南下的意图,并且利用阿 的心态作为八旗军的弱点,一击毙命。 但是在实力的板面上,后金还是占据着绝对优势。 朱由校一手放在猫身上,思绪却早已飘到了千里之外的辽东大地上。 良久,朱由校回过神来,沉声道: “崔 卿,你今 回去便召部议,商讨办法。这场大捷来之不易,我们不能浪费边疆将士用命拼回来的战机!” ...... 很快,第二、第三封急报连夜被送抵京师。 兵部接到急报时正在部议,接连不断的急报使得这次部议被一直延长,直至月悬夜深时,兵部部堂依旧灯火通明。 官员们围坐在大堂中间的沙盘上,各自思索着应对之策。 随着第二、第三封急报的到来,兵部众官也都改变了以往慢 的一贯做派,火急火燎起来。 这两封急报,崔呈秀同样是火速转呈 中,不同于之前的奏捷,这次的两封,天启皇帝的反应据说有点儿大。 据 里的牌子说,天启皇帝御览第三封急报后“震怒不已”,当即决定在明 一早,召集九卿科道,开一场紧急朝会。 这种情况下,也就急需兵部拿个意见,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呈 到皇帝御前决断。 皇帝居然要上朝了! 在朝的官员都知道,自打这位爷继位以来,朝会是一年比一年少,现在干脆变成无大事不临朝了。 崔呈秀清了清嗓子,环视堂中,淡淡道: “诸位都派人回府,告知一声,今夜直到明晨的朝会结束,大家可是都回不去了。” “陛下的意思,是叫兵部尽快拿个办法出来,奴酋要议和,这到底‘和’还是‘不和’…,诸位畅所 言吧!” 第三百七十一章:崔呈秀见魏忠贤 “言和?” “以关外建奴那般杀人如麻的脾 ,居然会讲和,怪哉,怪哉…” 听到这个消息,兵部众官的第一印象都是匪夷所思。 当初努尔哈赤为的什么造反,还不是想要自立的 子野心,如今忽然求和,怕是也没安什么好心。 更何况,建奴在我辽东屠戮了多少百姓,刻骨之仇,国仇家恨,难道就这样算了? “部堂大人!” 忽然间,一名官员站出来大声说道: “我朝绝不可与建奴议和,建奴国小民寡,不复一岁便可恢复,到时图谋再犯,莫非还要征发边镇大军出关?” “这次为协助福余卫,朝廷屡次恩赏蒙古诸部,那可是二百万两白银!还有军队行进的开支、用度,战后封赏,只怕更多。” 说话之人,名唤张士范。 听着他的话,崔呈秀轻轻点头。 张士范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及第,因书法超群,被万历皇帝钦点为庶吉士,后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期间,他数次上疏边疆战策,均为万历皇帝采纳,为九边形势带来很大改观。 天启二年,王在晋主持京察时也曾说过张士范擅长战策谋略,在奏疏中推荐他到兵部任职。 朱由校经过考量,确认属实,觉得这样的人才留在翰林院实在可惜,便准王在晋所奏,擢升张士范到兵部任职,官加右侍郎。 张士范的建议,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声音。 绝大部分的人听到建奴求和,都只是觉得可笑至极,他们自己在辽东造反,屠戮辽东百姓,现在打不过了想求和,怎么可能如他的意。 可既然是讨论,就势必会有反对的声音。 一人站出来,横眉冷对,讥讽道: “张大人方才也说了,朝廷近来给福余卫、朵颜卫、泰宁卫诸部恩赏二百余万两白银,虽然稳定了这些蒙古人,每月却也都有耗资巨大的军费支出。” “这样打下去,国库怕是很快就要见底,眼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灾荒,国库耗尽,拿什么赈灾?” “张大人善谋兵事,可晓民生?” 这种话倒也有些道理,毕竟打起仗来,劳民伤财,朝鲜、蒙古,还有国内饥荒,大明要照顾的方向太多了,不只是单单一个建奴。 罢兵言和,休养生息,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张士范却不敢苟同,冷笑道:“辽东战事,就是要与建奴比拼家底,这次不把他们打疼,辽沈战事,广宁战事,以至于科尔沁、福余卫战事,明年、后年,年年都会有!”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调兵不是,不调兵坐视蛮夷做大便也不是。战争旷 持久,更会拖垮本朝财政!” 崔呈秀没有发言,也在思索。 这两人说的都有些道理,这和还是不和,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议和吧,那些为国死战的将士,还有被建奴屠戮的辽东百姓岂不白死,可不议和吧,继续打下去,怕是还得数月,实在是烧钱。 兵部的部堂之内,彻夜亮着油灯,官员们争吵得不可开 。 屋外渐渐泛起亮光,听着皇城外民间的 鸣,崔呈秀叹了口气,远离这些官员,来到一处府邸外。 “笃笃笃…” 一阵敲门声,不久后一老者前来开门,不等崔呈秀说话,便就让开一个身位,微笑道: “厂公正在大堂等着部堂。” “厂公知我…” 崔呈秀摇摇头,随老人来到魏府的大堂之上,见到一袭黑衣的魏忠贤正负手背身站在墙上。 听到脚步声,魏忠贤抬头瞟了一眼,看似不经意道: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