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朱由校冷笑一声,问。 “禀陛下,这还要归功与洪承畴。”王体乾道: “据说是洪承畴巡查了宁远军备,发现袁崇焕私 朝廷给拱兔、炒花、宰赛等部的四万两抚银,用来修筑宁远城墙。” “洪承畴苦劝数次,袁崇焕皆推 、搪 ,最后以此事要挟,袁崇焕才答应出城。” “这事倒也附和这位兵备的作风…”朱由校呵呵一笑,策马于鹿园缓缓前行,忽然又问: “确定这四万两,是用来筑城安民了吗?” 王体乾肯定地点头,道:“回陛下,四万两抚银,袁崇焕的确分文未动,全都用在宁远城楼的修筑上了。” “这件事上,当地辽民对他颇有 怀。” “倒是…” 言及于此,王体乾 言又止。 “在朕面前有话就说,不要 吐吐。”朱由校眉宇一蹙,言语之中,略显不悦。 王体乾一个 灵,赶紧说道: “禀皇上,宁远监军纪用是魏忠贤几个月前收的干孙子,宁远战守,事事皆与袁崇焕站在一起。” 监军太监与统兵大将同仇敌忾,这本是好事。 可朱由校之所以派这个纪用去宁远,就是为了让他看住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行掣肘之事。 这小子倒好,不仅没起到掣肘的效果,反倒和袁崇焕穿了一条 子,那还留着他干什么? 朱由校勒停坐骑,恰逢微风拂来,大髦随风飘动之中,更显他一番器宇轩昂。 随即,冷冷道: “传谕,撤了纪用的宁远监军之职,让他返京。” 王体乾应道:“遵旨,那陛下…下任宁远监军的人选…” “洪承畴既已到宁远,还要监军做什么?”朱由校弯身安抚坐骑,复又道: “就让洪承畴在宁远自选宅院,建起辽东抚治,总领宁远兵备诸事。” 王体乾躬身道:“奴婢明白,另有皮岛之事,东江军应援朝鲜,击溃阿 部于宣州。” “据都监府所察, 文龙虽在铁山遭受重创,却迅速调整,此后大小数战皆获全胜,只是兵力有限,未能扩大战果。” “取副罩甲来,另选匹好马。”朱由校点点头,对跟在身后的 人示意着,又回过头来笑道: “王体乾,会骑马吗?” 闻言,王体乾微微一愣,赶紧点头,开始穿戴 人递上的罩甲等物。 这种时候,就算不会,那也得说会啊! “喊你来,是叫你陪朕行猎,这身衣服,怎么骑马?”朱由校见王体乾一身戎装,也显得煞有其事,哈哈大笑道: “走,与朕驰骋园中!” 王体乾一脸为难,见皇帝已拍马而去,只得跟随。 南海子一百里平川,王体乾窄袖戎衣, 束玉带,随朱由校四处驰骋,只觉得心旷神怡。 忽闻蹄声隆隆,却是黄得功率二十余勇卫营 骑追赶前来,随侍左右,这般大的动静,惊得梅花鹿群四处逃窜。 不多时,朱由校来到一处葱郁小坡之上,稍作歇息,吹着轻风, 意地沉 片刻,再度取出跨间弯弓。 忽然说道: “昔 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 有功,始封为诸侯,后秦襄公又逐犬戎,遂有周西都岐、丰八百里之地。” “女真人常以善骑、 为傲,比秦人又如何?” 王体乾比魏忠贤入 更早,还在内书房读过一些书,却也不知该如何作答,怕说错话扫了皇帝兴致,只好沉默不语。 朱由校倒是没有关注这边,策马缓缓前行,说道: “朕于古籍中所见,秦人狩猎之时,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栾,气势一时恢弘。” “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 。” “自秦以来,唐、宋至本朝,汉人天子多重 御,朕亦常想,如何能像秦襄公那样,做一个治军有方、治国有为的明君。” 王体乾很想与皇帝畅言一番,可他无从可对,只好继续沉默,静静跟在身后。 说完这一番话,朱由校驻足不前,正 道:“朕喊你来,除了行猎,也有一事相托。” 王体乾方才还在想,皇帝与自己说这一番看似掏心掏肺的话是要干什么。 听得此话,心中顿解疑惑,忙表 忠心: “奴婢谨遵陛下谕旨!” “此回全国查封东林书院,势必 起士子反弹,仅靠厂卫缉捕、军队镇 是行不通的。” 朱由校沉 片刻,又道: “朕三思之后,决意将原有《京报》彻底改制,不由各地通政司衙门发刊, 给你的都监府。” 重头戏! 和皇帝遛弯了这么久,正戏总算到了,早有预料的王体乾,听见这话还是忽悠一下,差点没从马上摔下来。 这可是《京报》啊,就这么 给自己了。 还说要改制,如何改制? 第一百四十九章:大裁员 其实,报社这种东西,很早以前就有了。 第一份“报纸”问世,有记载的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那时候还只有官报一种,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向各个地方抄发,称“开元杂报”。 除此以外,它还有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等大臣奏疏中常见的名称。 至于邸报一词,源于宋代。 到了宋代,各种民间报社泛滥,官府逐渐重视起来,作为一种把控舆论的手段,制度也趋于完善。 宋徽宗、宋孝宗就曾分别规定: “黄门下臣僚章疏,自合传报:其不系敕黄门下臣僚章疏,辄传报者,以违制论。” “有关军机及边机一类的文字,一律不录送门下省,以免在邸报上 漏。” 总的来说,宋代报社比之唐代,甚为严格,需由枢密院事先审查样报,通过“定本”,然后方准传发。 说白了,那个时候的报社,完全就是单纯向普通民众传达官府政令而已。 在明代以前,民间、官方的报社已经十分发达。 地方上传发民间传说、故事的小报,始于唐代,却因宋代苛刻的官报审查制度,兴盛于宋代。 朱由校曾格外查阅过有明一代的报社制度,总的来说一句话: 地方上的通政司专门设有提塘官,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凡皇帝和内阁同意发布的文件和朝政消息,都由他们向地方传报。 至于负担“快递小哥”重任的,则是遍布每个城镇的驿站邮差们,李自成此时只怕还在兢兢业业的做着本分工作。 除通称塘报外,还有邸报、阁报、朝报等别称,至于朝廷明面上的报刊,名为“京报”。 相比宋代,这时朝廷的政策就显得比较宽松。 朝廷默许地方上自行建立报社,鼓励民间做报,如今报社也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报房”。 各地的民间报房,可以出重金向通政司衙门购买皇帝的某些谕旨、内阁及六部各院的政令发刊权。 得到发刊权后,各地报房可以选印,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报头”。 因《京报》常被混称为邸报或塘报,正德年间,武宗皇帝规定,朝廷的《京报》头版皆印有报头,用以辨识。 不得不说,这是个创举。 自此以后,各地报房从通政司衙门购买发刊权后,必须在该期报纸的头面,印上京报的报头,标识来源。 否则,朝廷有权予以回收,让他们钱报两空。 如有假印报头的,轻则查抄报房,重则家财充公,全家 放。 不过话说回来,朝廷虽然对民间报房放宽了限制,却依旧对《京报》的发行内容严格规定。 朱由校了解到,眼下《京报》每月两期,刊登内容实际上和其余邸报、塘报等区别不大,只是偶尔选刊一些民间新闻。 这样的京报,虽然权威,但远不如东林 人聚众结社、口口相传要有效果。 朱由校改制京报的第一步,就是将发刊京报的权利从各地通政司移除, 给一个直属于自己的全新官署,都监府。 相比于官官相护的文官集团,去年设立的都监府,完全都是朱由校自己的心腹。 发行什么,给哪家报房刊登权,全由自己这个皇帝说了算! 当然,移除通政司此项权利后,全国范围内会进行一个大裁员,提塘官会全部裁撤,这是重大的人事变动。 保守估计,这回至少也要裁掉十几万的小吏。 这些人中会不会出现另一个李自成,朱由校无暇顾及,也 本没办法给他们每一个人都安排好后路。 此时各地尚在风风火火的捣毁东林书院,又要全国裁员,维持稳定才是紧要之事。 天下间,无名小辈太多,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朱由校只能为大局着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 王体乾大呼一声,望着被黄得功拎来的小鹿尸体,道: “爷,今 了一只鹿,奴婢拿回去给您和皇后娘娘烤了,可滋补着呢!” “就知道吃。” 朱由校白了一眼王体乾,放下弯弓,也对自己的箭术 觉 意,没事总往南海子跑,总不是白练的。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