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和建奴彻底掰了,那就一拍两散,不复往来,省的再被皇帝怀疑,传到朝廷也不好说! 想到这里,李如桢狞笑道:“那莫不如来个彩头,咱们以一 为限,谁砍的鞑虏脑袋少,谁就磕头认错!” 贺世贤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挥手道:“好,进城!” 第十九章:稳固辽沈 “大帅,我们真的要与女真人撕破脸吗?”一名李氏家丁问道,身为家丁,他自然知道李氏与建奴的渊源。 李如桢闻言冷笑几声,反问道:“不然呢?” “新即位的皇上这道圣旨还不够明白?”他看着贺世贤的部下入城涌进西侧民房,坐在沙袋上,说道: “其实我也不想就这么和女真撕破脸,但没法子,新皇帝这道口谕一下,全辽东的汉人都跟疯了一样!” “和女真人做点私活是赚银子,但咱们是大明的人,我李氏世代食君厚禄,不能在这种关头和朝廷背道而驰!” 他这话说完,余的李家军兵士也都有了主心骨。 一个家丁点点头,说道:“那就干吧,鞑子嚣张了这么多年,是该让他们吃点苦头了!” 朱由校圣旨一下,倒是意外将不怎么用力的李如桢 到了绝地,眼下他的选择只有两个。 要么和朝廷作对,要么就是和建奴彻底翻脸。 很显然,李如桢至少还有一些理 ,所以他选择了后者,反正是屠杀这些鞑虏,也没什么损失。 等李家军决定真要动手的时候,贺世贤已经在西边砍的人头滚滚。 这时,他策马回来, 间别着五颗人头,见辽东军仍没有动,张口大笑道:“怎么,李大帅还不动手吗?” “那看来你李大帅的这个响头,我贺某是受定了!” 李如桢冷笑:“你小子别得意的太早,传本帅的军令,辽 城东边凡是能动的鞑虏,一个也不留!” 此时的辽 城中,到处都是提着刀 四处搜索女真人和蒙古人的明军士兵。 为了比谁砍的人头多,李家军和贺世贤的兵马一个比一个动作大。 骑兵手中挥着钢刀,骑着战马在城中横冲直撞,看到头顶上留着猪尾巴的人,直接飞驰撞过去。 要是还没死,便跳下马再狠狠补上一刀,保管教他彻底气绝。 不管是建奴甲丁还是普通旗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被明军发现,冲过去就是一刀劈下, 本不留什么情面。 不要说李家军和贺世贤的兵马在辽 城内屠杀,其余辽人大部分都与建奴有血海深仇,又怎么肯放过这等天赐良机? 明军杀奴大部分都是杀红了眼,但此时辽东明军大部分仍是 练有素,百经阵战,且又刚发了军饷的正规军,并不会波及到普通辽东百姓。 他们杀奴,往往只是一刀下去,少有甚么变化。 可辽人百姓杀起建奴来,简直是花样百出,从某种方面来说,甚至比李如桢与贺世贤手下的兵更狠。 有群起而上,将建奴削成人 的,也有绑在木头上将其活活烧死的,更有甚者,是被一群妇女痛骂着用拳头锤死的。 最后一种死法,对女真人生来的高傲来说,简直是奇 大辱。 待到太 夕下,李如桢与贺世贤二人带着家丁在城门处汇合时,辽 城中已经听不到多大的喊杀声了。 因为这个时候,城中女真人和蒙古人都被杀的差不多了。 无论李家军,还是贺世贤麾下辽东军,大部分人都是 间别着许多建奴脑袋,还有些是用独轮车推过来成堆的脑袋。 每个人都是浑身淤血,但依旧稳定有序的开始清理城内,除了部分青皮趁 闹事,明军并没有出现丝毫收不住的 象。 两边一数人头,贺世贤以十八个蒙古人头的优势胜出。 见此情景,李如桢面 逐渐黑了下去,他在原地站定半晌,却是将 是血迹的刀子一扔,便要下跪磕头。 “认赌服输,我李如桢给你磕头认错!” 贺世贤本以为他要恼羞成怒,手已经按在刀上,却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忙上前扶住。 “李大帅何出此言,李家军,辽东军,都是为皇上办事,不必分的这么清!” “此番杀奴,李大帅已是诚意尽显,没有什么错与不错,真要论起对错,还是要怪那背后作妖的鞑子才是!” 李如桢顺势起身,抱拳道:“贺世贤,从前算我看错了你,今后这辽 城防,便托付于你了!” 言罢,李如桢转身就走。 贺世贤不明白李如桢这话是为了什么,但后者心里却是清清楚楚,他之前不听从熊廷弼的军令,庇护辽 城内建奴。 此时此刻,只怕熊廷弼的弹劾奏疏已经到了御前。 这番杀奴,不过是向天启皇帝表 心迹而已,至于行与不行,这就要看天意了。 ...... 辽东之地因朱由校千里之外一道圣旨,如今已经彻底改头换面,且不提奴酋哈赤闻听此事会气成什么样儿。 紫 城乾清 西暖阁,气氛却是异常紧张,朱由校前面正趴着三个人,没一个敢抬起头看这边一眼。 自朱由校新帝登基以来,这朝廷上下就没有一刻是消停的,身为皇帝,不仅要想着改变现有情况,又要平衡朝局。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要时刻担忧自己的小命。 老魏说实话虽然得力,但毕竟分身乏术,历史上天启落水而死尽管没有他一份,但一个护主不力是跑不了的。 为了自身安危,朱由校需要内 有另外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管控。 这个人朱由校还没有想好,但西李和郑贵妃是不可能的。 辽东方面,朱由校只能倚重熊廷弼,希望他现在开始搞还来得及,不然一旦辽 、沈 失陷,建奴也就彻底做大了。 五 以前,朱由校向魏忠贤提及一事,矿监到底该不该再设。 话虽如此问,朱由校自然明白矿监是该设的,可问题是现在的朝政情况,不是自己说再设就能再设的。 魏忠贤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该”还是“不该”,他只是推荐了一个人,说此人是人才,可解圣忧。 他推荐的人才,叫王在晋。 朱由校这两天一直都在回忆,这王在晋究竟是何许人也,老魏不会自找苦吃,没点真正的能耐,也不会推他上来。 王在晋,河南浚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 魏忠贤向朱由校推荐时,王在晋正以南京兵部侍郎衔督运京杭河道,颇为江南士子所诟病。 这个被江南士子所诟病,才是朱由校重点关注的地方,王在晋督运河道,肯定是干了点什么“好事”,才会被士子们私下痛恨。 魏忠贤推荐他上来,不出意外肯定是他们二人事先已经通过气了。 朱由校知道,魏忠贤一直在找机会把他的 羽安排进朝局,自己这么一问,早就勾搭好的王在晋也就顺理成章的出场了。 此番朱由校召刘侨、魏忠贤和王在晋入 ,是要商量一件东林 人极不愿意见到的大事。 第二十章:召见王在晋 “王在晋。” 朱由校手上拿着内廷刚刚沏好的杭州龙井,手指不断敲打在茶杯上,口中毫无 情的说了一句。 底下的王在晋低眉顺眼的向上看了一眼,发现朱由校正闭着眼睛品茶,忙道: “臣、臣在。” 朱由校轻轻“嗯”了一声,不知对茶还是对人。 “魏忠贤向朕推荐你,朕倒想听听你对朝廷开源节 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说着,朱由校在卧榻上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将茶杯放下,从一旁拿起三国开始一页页的翻看。 见皇帝不再想喝茶,魏忠贤赶紧向门外一挥手,打了个眼 。 这边偏殿,三名司礼太监迈着小碎步走入西暖阁,一个奉茶而去,一个端上了一碗养气补血的枣茶,最后那个则是将一把椅子轻轻放在暖阁。 朱由校示意他起身,眼神仍不离手中那本三国。 待王在晋起身坐在椅子上,魏忠贤也就不再趴着,上前两步,站在朱由校身后,向前者打了个眼 。 王在晋没想到皇帝一上来就会开门见山的问这个,脑海中整理了下思路,小心翼翼道:“若朝廷要开源节 ,首先要保障民生。” “为何?”见朱由校没有吭声,魏忠贤轻声问。 王在晋顺势说道:“开源节 的 本,还是在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只有百姓活得下去,他们才会去考虑发展生产。” “百姓恢复工、农生产,如此,大明才能富强,所谓‘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便是这个道理。” “荀子·富国说: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 ,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听到这里,朱由校呵呵一笑,拿起枣茶浅尝一口便即放下,忽又问道:“具体如何实施?” 听到这话,王在晋心中兴奋。 皇帝这番话问出来,说明就是听进去自己方才所言,有戏! 他片刻不敢耽搁,忙道: “想要具体实施,朝廷首先要有控制力,眼下厂卫刚刚起任,在京畿的影响大不如前,此处,需得仰仗魏公公。” “其次,我大明国内资源有限,盐铁茶马矿,皆是暴利,这些早被各地商人瓜分,皇上需要将之收回。” “是否需要清丈田亩?”刘侨听的一脸懵 ,随口问道。 王在晋连连摇头:“不可!首先清丈田亩,势必会引起各地乡绅不 !“ “臣建议,朝廷开源节 第一步,是要查到如今京畿各处,百姓手中到底有没有余粮,或是到底有多少余粮。“ “除此之外,各部院有司存银,太仓粮储,此为国本,皇上不可不查,需要尽在掌握才是。” “臣建议先在京畿等处实施,以观成效!” 话音落地,朱由校一声没吭,手中拿着的三国也是突然掉到地上,吓得暖阁众人纷纷伏跪。 “嗒、嗒、嗒...” 朱由校的指甲敲打在桌案上,良久,才是拿起微凉的枣茶轻抿一口,淡淡说道:“魏忠贤,拟旨吧。”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