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颁奖季,很多冲奥影片都会以点映的方式开画,这也是非常正规的冲奥策略,对于以前的好莱坞来说,点映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发行。 早在数十年前,北美各大院线之间已实现影片的差异化放映,对于制片方而言,点映除了营销推广、媒体策略的必要步骤之外,对发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分析点映后的数据,确定该片的目标观众,以及是否可以进入主市场发行、在多少块银幕放映比较合适、与不同院线的发行合作策略等等。 然而,现在传媒高度发达,更存在互联网这种分享速度极快的媒介,从九十年代开始,大范围发行的影片,点映跟发行策略关联已经不是很大了。 如今提到点映,首先想到的就是文艺片以及冲击奖项。 对于文艺片而言,通过极少的银幕做点映,控制影片的受众人群,在最初阶段只引这方面的好者走进影院,极容易制造出超高的口碑,这可以说是文艺片口碑普遍较高的重要原因。 谁都无法否认,在影片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看得人越少,其评价往往也越高。 冲奖影片与商业大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双方的宣发策略也截然不同,口碑和各种媒体乃至影评人的评分,对冲奖影片有着重要的影响。 点映也为一些不想在新年前大范围内上映的影片参与角逐奥斯卡,提供了机会,参与当届奥斯卡角逐的作品,必须要在新年之前上映,这是申报奥斯卡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相比于争取高口碑,这可以说是《地心引力》采取点映开画的最重要的原因,时间实在是太紧张,华纳兄弟发往北美各地的拷贝还没有完全准备到位,只好在北美最著名的几大城市首先以点映上档。 说白了,对于《地心引力》这种随后就会以超大范围公映的影片来说,点映没有多大的意义。 点映,如今基本是小成本独立片的专用。 比如杜克就深入的研究过这方面的典型《卧虎藏虎》,发行前点映,通过问卷调查,发行商已经知道这片发行时不能主打主市场,而是针对少部分类型片好者,把他们锁定为第一部分核心观众。 这一部分发行规模很小,甚至全美范围内只有寥寥的十几家院线,这时候虽然也发行了,但其实对于后面逐步扩大的发行规模,最终进入主市场来说,也可以看作是“提前点映”。 《卧虎藏龙》通过第一批类型片好者的高口碑和亮眼的单馆票房数据作宣传,逐步缓慢有序的扩大目标观众群和上映银幕数量,比如针对北美的华裔和亚裔做市场营销,放映院线都在这些目标群体的聚集区附近,然后再图谋北美主观影群体,相关媒体再投放广告。 最后以超长线放映的方式,从北美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票房。 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地心引力》。 从12月26起,《地心引力》以50家院线的规模在北美范围内点映,对于杜克的影片来说,高上座率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当天就收获了168万美元,单馆票房超过3万美元! 这也不奇怪,影片不仅时间段,而且点映的银幕都是超大影厅的imax银幕。 与暑期档商业大作截然不同,一部在颁奖季上映的影片想要在奥斯卡上面有所作为,必须要对专业口碑进行营销,不过这对华纳兄弟来说只是每年都在做的例行工作,而且《地心引力》的质量完全过关,口碑营销本不是什么难事。 “《地心引力》以一种壮观无比的方式描绘了外太空,具有跟《阿凡达》同等的开创。”——《纽约时报》 “言语无法描述这部太空歌剧惊人的视觉呈现,其效果只能在电影院里用3d才能完全捕捉。”——《洛杉矶时报》 在北美66家媒体打分中,《地心引力》获得了平均93分的高分! 高分是一方面,影片的点映轰动是另一方面,从12月27起,哪怕是工作当中,北美很多家点映院线也出现了座的情况,单馆票房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转。 到12月31这天,奥斯卡执委会向近6000名会员邮寄提名选票的时候,《地心引力》已经通过点映的方式,从北美拿走了超过700万美元的票房,五天点映的的单馆票房高达14万美元。 同样也是在12月31的周五这天,《地心引力》结束点映,开始在北美大范围公映,院线数字高达4120家。 由于之前的点映,影片已经积攒了巨大的口碑和期待值,周五当天影片就出现了井式的爆发,轻轻松松卷走了2765万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规模上映之后,《地心引力》的口碑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滑落。 cinemascore院线观众好评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观众平均打分‘a ’,imdb网站38775名用户打分9.4分,观众喜度爆米花指数百分之九十二,metacritic77家媒体记者平均打出了91分的高分。 如果说观众口碑更多是对影片的票房走势有保证,而拿奖方面没有太多帮助的话,弗兰克?皮尔森在《名利场》的新年专刊中的一篇相关评论,则显现出了某些风向。 “《地心引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了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在太空题材电影类型上,如此用全新摄影、特技、2d转制3d技术来实现,这绝对是影史创新。” “它给人全新不曾有的观影体验和情体验,彻头彻尾全新的,这部电影在创造全新世界基础上又进一步,它可以让你身临其境,3dimax效果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这种体验,是我曾在电影博物馆看《哈望远镜3d》《国际空间站》的受明显不同,首先类型差异,因为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带来强烈的主观受,纪录片无法提供,同时它又是实验的、开拓和启发的——对我而言,就像首次看到《低俗小说》一样,《地心引力》的价值在于证明了‘电影还可以这么拍’,单就这一点,以其超高完成度来看,杜克?罗森伯格导演就可归到电影大师的行列。” “这部《地心引力》对未来的所有太空片,甚至其他类型电影的启发,都相当大,本片形式和内容是高度统一的——很多评论认为影片故事单薄,在我看来,这是遇到新鲜实物的应反应。” “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几个小时,无法做出任何评价,因为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是我真实的反应。在如此故事设定中,目前的故事容量是恰当的,传统观点看来,故事看着简单,但影片因为形式上的突破,影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大,观者要从视听和大脑层面要面临海量的信息处理,在新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出现后,我们也应该随之调整找到如何看待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角度。” “所以,《地心引力》对我而言,是一部从影史来看‘全新’的电影。我也并不能得出什么关于这部影片更多的结论,因为它对后续电影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虽然也有相当看了这部电影的人给出了负面评价,但就商业电影和主市场而言,杜克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杜克吹’这几年的数量和影响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甚至有媒体称,他是史上第一个拥有巨星级粉丝的导演。 《地心引力》的3d效果绝对出众,单单是这一点,就足以引到大量的观众。 在影片大范围公映的第二天,也就是2011年元旦当天,北美票房再次上涨,单报收2854万美元,尽管随后的一天里,单票房出现下幅度下滑,却依然收获2577万美元。 毫无悬念,《地心引力》轻轻松松摘得2011年第一个北美周末票房榜冠军,而且8196万美元的成绩足够亮眼。 加上之前点映获得的票房,《地心引力》已经从北美拿走了8906万美元。 还有一点,《地心引力》在这个档期,本没有同一等量级的对手,不负众望的首周票房加上出的口碑,足以保证影片后续票房以极其稳定的走势进行运转。 无论是杜克,还是华纳兄弟,对于这部影片商业方面的成绩并没有太过担心,在维持足够市场宣传的基础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渐渐转到了奥斯卡的公关运作上。 即便杜克、帕尼?凯利斯、斯嘉丽?约翰逊、南希?约瑟夫森以及华纳兄弟之前做了足够多的努力,也争取到了弗兰克?皮尔森这种重量级学院成员的支持,形势却一点都不乐观。 《地心引力》上映时间过晚是无法忽略的可观因素,也增加了冲奥的难度。 “我们缺席了一系列的前哨奖项……” 眼型别墅的待客室里,帕尼?凯利斯眉头紧锁,现在的局势确实不容乐观,“这对口碑营销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最佳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几乎包揽了所有前哨奖项的最佳女主角。”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