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姑娘小声地问:“姐,有没有热水?我身上都臭了。” “忍忍吧。”张大姑娘早已闻到自己身上的汗味,微微皱起眉头,“等到了崇真 ,我们的 子会好起来的。” 张二姑娘到底年岁小,被抄家之后的 子把她的胆子给吓破了。她啜泣着:“也不知道小六去了哪一户人家。” 小六是她新得的亲妹妹,在家族里面排行第六。其他姐姐妹妹都要去崇真 ,唯有襁褓里的小六被人抱走了。 小六被抱走那一 ,张二姑娘发着高热,烧得 糊糊的,张大姑娘却是亲眼瞧着的。抱走小六的男人穿着一身麒麟补子,面白无须,分明是 里的太监! “小六肯定是在 里享福。”张大姑娘把这个发现告诉张二姑娘,“姑母在 里,她老人家肯定会格外照顾小六。” 张小六的命苦吗? 小六尚在襁褓之中,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充军,家族富贵化为一场空。可是这天底下,小六的苦又不值一提。 离张家女眷的马车大约五六里的地方,一群 民在这里歇脚。他们在西厂大人的组织下,要往京城的方向而去。 “大人,京城真的有我们的活路吗?”一个肤 黝黑的汉子不安地问。 “京城有大厂,你们进厂能当工人。”太监谷大用按照皇帝给他的说法,跟这群人再说一遍,“当工人好啊,顿顿有饭吃,还有员工宿舍可以住。能卖力气的男人去建厂房和宿舍,会纺线的女人在厂子里当女工,五岁以下的孩子能进去工厂托儿所。” 他嘴里的“工厂”“工人”“托儿所”等概念,对于眼前的 民来说,都是很新奇的概念。 民们起初都不信,但是西厂的人能拿出来粮食,给他们吃饭,他们便足以听话。他们很喜 听谷大用讲工厂的事情,仿佛多听几遍,进厂之后的好 子就在眼前。 第一批带过来的 民,预计有两千人。 京城郊外突然多了两千人,这个数字对于北京官吏的管理能力而言,还是负担得起的。第一 ,户部来人,给 民们登基户籍,上了临时的京郊户口。兵部的京军好歹建了那么多年房子,一部分上了年纪、即将退役的军人们给 民做示范,指挥他们如何建厂房。 这间厂叫北京纺织一厂,简称一厂。 在皇帝的计划当中,如果头一家厂办得好,往后还有二厂、三厂,甚至办至天津一厂、南京一厂等外地企业。 萧靖过来巡视的时候,他穿着镇国大将军朱寿的武官袍子,光看着上面的二品飞鱼图案,没有人敢小瞧他脸 。 “这件差事,你办得不错。”他跟西厂厂公谷大用说话,脸上难得 出一丝笑意。他 略看过 民的身体,除了瘦,身上好歹还有三两 ,不是那种奄奄一息的状态。 “全赖主儿指挥得好。”谷大用拱了拱手,哪里敢居功,“只是这万岁,民间偷粮食的侠盗……是否要停?” 西厂的人去大户人家偷粮,给善者留金、给恶者留铜,留下来“侠盗”的名头。如今 民安顿得差不多,总是偷东西不好。民间有小偷小摸有样学样,效仿西厂偷东西,也说自己是“侠盗”。 这哪能啊! 谷大用气得让手下的人把那群小偷小摸的捉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不许别人污了咱家西厂的名头。 “刚查抄了两位侯爷,倒得了一笔财富,偷粮一事可以停了。”萧靖在心里计算,“喂 这些人……钱帛应当能撑到秋收的时候。” 目前他最主要的大开销,一个是纺织厂那块儿,另一个是京营的东官厅。 工人们来到京城的时节刚好,夏初,夜里不会冷死人。刚开始的员工宿舍是简易版草棚子,众人拖儿带女地住进去里头,能给口饭吃就行。 萧靖做主买了大批砖瓦,让会建筑、有力气的男人先去打地基,建厂房。女人们被聚集在一起,清理出来一块干净的地方,众人围成一圈,在学习珍妮机的 作。眼前的珍妮机是第一代珍妮机,一个手工纺纱机装有八个锭子,而明朝的单人纺车以三锭为常,只有纺纱最 湛的松江府织娘敢用四锭纺纱。 珍妮机加了那么多个锭子,纺纱速度快了何止两三倍! 负责教授纺织技术的师傅是一名年轻的工部小吏,叫做宋景。宋景是去年考上的进士,他的成绩考得一般般,是全国第两百一十七名。宋景没想到皇帝会亲自召见自己,给出图纸,让他制作这个珍妮机。 “臣不擅机械。”宋景如实回答。 “没事,你学着做嘛。”萧靖让宋景去捣鼓珍妮机,“谁人学习东西,起初都是不懂的,后来就懂了。” 至于把这个任务 给初出茅庐的新人,是因为萧靖想起来,宋景是后来的南京工部尚书。宋景有一个曾孙叫做宋应星,宋应星是写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那一位。 如此看来,老宋家应该有一些科学天赋在身上的。 果然,宋景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成功将珍妮机复刻出来。他向 子学习纺纱纺布,一度让 子认为他疯了。 子问他:“别人当官你当官,别人都去工部画卯,你却躲在家里 木头。 木头还不算完,你怎么学起妇人纺纱来了?” “这是上官 给我的大事!”宋景说,“要是我真的偷懒,工部怎么会给我发俸禄呢?” 他这话说得在理, 子见宋景每月的俸禄一分不少,便没有再催他了。 宋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珍妮机器做出来,又花了三个月时间学会了基础纺纱、再到用珍妮机纺纱。他一个大老爷们,坐在珍妮机前面拿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纺出来的棉线、麻线结实匀称,加工速度极快。 今 他过来一厂教妇女们纺纱,本来女人们看他像是一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多少有点职业歧视,她们以为男人不会纺纱。 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一头有人 加材料,另一边宋景使用机器,八 棉纱被织得越来越长。他劳作了大约半个时辰,才把织出来的棉纱裁断,分发给在场的妇人们。 “你们看看,今 的纱做得好不好,结不结实?” “好!” 女人们观察手里的棉纱,她们做不到这样好的纱线,即使有个别人能纺出来,速度也比不上宋景这么快。她们得知自己 后要学这个“技术”,脸上都 出跃跃 试的表情。 她们学会了这一行, 后还愁没有饭吃? 宋景将女人们每十人分成一组,让她们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他给每个小组定下学习目标,说一个月之后考核哪个组纺出来的纱最好。 这是万岁提点他的,让他这么指挥人的。 有大胆的妇人问道:“先生,赢了的小组有什么奖励?” “赢了的小组,能够先选员工宿舍。”宋景往烟尘滚滚的工地上一指,“哪个朝向的 光好的,哪个户型的房间多的,手快有手慢无!” 进厂还包分房啊! 这下子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这一 太 下山的时候,工地上的男人们收工,女人们坐在自己的小家里头,讲着今 的见闻。 “乖乖,这个妮儿机太神了!恐怕天上的仙女纺纱就是这样快。” “欸,老二你说,宋先生会不会是天上的织女娘娘下凡?” “等房子分下来之后,咱们先供上织女娘娘的牌位。” 作者有话说: 宋景:我,织女? 宋景确实是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的曾祖父,只可惜男主活得没那么久,应该见不到小小小宋了。 太后抚养的张小六可能是嘉靖的张废后。 谢在2021-10-13 17:15:50~2021-10-14 17:34:0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 的小天使哦~ 谢灌溉营养 的小天使:每天都想厌世番 1瓶; 非常 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31章 朱厚照做好人(22) ◎明武宗的牛仔 ◎ 两个月之后, 北京纺织一厂的厂房终于搭建完成,一百台珍妮机正式投入使用。 开工的第一 , 工人们的热情都很高。除了是因为对生活充 期望, 更因为有 吃。 什么是好 子呢? 睡觉有片瓦遮头,碗里有 ,这样的 子就叫好 子。 萧靖让人拉了十几头大肥猪过来一厂, 现杀现煮,光是猪血都盛了几十只大木盆。他在这方面讲究仪式 ,先是用肥猪来拜神, 以祈祷工厂万事顺利。他当众剪了彩带, 作了一番演讲,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畅想。他亲手点燃了好几挂的大鞭炮,鞭炮壳子红红火火地落了一地, 这样 子一看就特别兴旺。 他让厨房把祭祀过的猪 做成大锅菜, 言明中午的时候会分发给在场的工人们。 这下让他整的,好多人无心工作,都想着中午的那一顿有 的饭。家属区的小孩子们没人管,一窝蜂地跑过来看人杀猪做菜。 虽说皇帝姓朱,但是民间却没有说不给吃猪 的说法。百姓们为了避讳,把猪叫成“豚”“豕”。 “哥哥,好香, 好香——” “姐,好大的豚!我捡到了一只豚牙,嘻嘻!” “厂长,什么时候可以喝汤啊, 我能喝到豚骨汤吗?” 一个剃了头的小男孩跑了过来, 他人小胆大, 在刚才听过“厂长”的开厂发言,便凑了过来。萧靖低头看到小男孩的地中海发型,觉得有些好笑,天气热了,给孩子剃头的家庭不在少数。人们将孩子脑袋上的头发剃了一圈,只留下头顶的一条冲天辫。 娃娃们年岁小,等到十几岁的时候留头也不晚。 他蹲下来跟小男孩说话:“你听话的话,可以分到一碗熬得 白 的豚骨汤。你爹娘干得卖力的话,年底厂子还会分豚 ,你家的豚 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可以炒着吃、炸着吃、炖汤吃、或者做成腊 ,烟熏着吃……” 他这人坏得很,隔壁小孩被他讲得馋哭了。 旁边跑出来一个小丫头,好奇地问:“年底还有 吃?” 萧靖信誓旦旦地说:“厂子的收益好,年底再杀十几只豚。豚上的肥油在锅里一炸,炸得雪白的膏脂,连带油渣都是香 的。” 怎样才叫收益好呢? 一厂的纺织工人们吃过这一顿开业的猪 饭,干劲特别足。男人们负责处理棉、麻、羊 等各种纤维,女人们负责纺纱和织布。五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被留在家里,他们能干一些家务,能洗衣裳能烧饭。 只有还在地上爬的小娃娃,被父母送到厂子的托儿所。萧靖做主,让托儿所雇了七八上了年纪的妇人,她们能看管孩子午睡,包中午一顿饭。 别小瞧了娃娃中午的一顿麦糊糊,一家双职工才有这样的福利! 一匹匹布料被纺织出来,质地结实,厚薄均匀,质量在市场上属于中上水平。萧靖看着仓库里越来越多的麻布和棉布,又在发愁另一件事情。 布是有了,可是短期之内没有人来买怎么办?他要是等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洋人上门,还不知等到何年何月呢! “舅舅蠢啊!” 最后是张嫣看他急得嘴里长泡,点醒他的。 她给他出主意:“军营那边不是多了一个东官厅吗,归您管吗?东官厅的人要训练,这 摸爬滚打的,衣裳 子容易磨破,夏装该做多几套。舅舅以军营的名义去给一厂下订单,反正往年也是要买布,何不把钱从自己的左手倒腾到右手?” 这样下来,东官厅的官兵们有了军服,一厂的布料也卖出去。 厂子的收益能做起来,甚至能借着军营打广告,打出知名度。 “当真是一叶障目!”萧靖一拍脑袋,他居然没想到这茬子。 …… 东官厅的直属长官是镇国大将军朱寿,部队里的将士们不归兵部直接掌管,却归这位大将军管。大将军在京营的六万官兵当中选拔了两万 锐,将其充入东官厅。 东官厅的苦,京营里面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东官厅的将士们每 都要练兵,光是每 的长跑就是二十里地打底。清晨跑一回,太 落山前跑一回,刮风下雨依旧不停止,跑完才能回营里吃饭,麦饭管够。 “兵贵神速啊。”萧靖跟兵部尚书刘大夏登上城楼高处,看到一个个跑步的身影,“老刘你看看,是不是大家跑得比往 快多了。按照这个速度,大家跑步去宣府,要花多少 ?”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