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逃了,高 屏退众侍卫,坐在尉景身侧伤 道: “姊夫您的恩情,贺六浑一生也不敢忘记,有我在,姊夫当然无惧与阿惠 恶,但我能保住姊夫一时,却看顾不了您的子孙。 “百年之后,这份家业终究是留 给阿惠的,到那时,谁又能约束他?姊夫您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孙考虑呀。 “言尽于此,姊夫您好好想想吧。” 说罢,抹了眼泪正要起身离开。 却被尉景唤住,他叹气道: “贺六浑,让阿惠过来吧。” 眼见尉景有服软的意思,高 喜上眉梢,赶紧出牢门去唤高澄。 在尉景看来,这番言语若是别人说也就罢了,从高 嘴里说出来,几乎等同于在告诉自己,死前一定会保住他们一家,死后却不会管高澄会不会大肆报复。 难道高 真管不了?当然能管,临终时当着众人的面 代高澄善待尉氏就行。 高 不愿意再管尉氏子孙,这才是尉景害怕的真正原因。 高澄 按着身上的痛处,不情不愿地跟高 回到了牢房。 尉景为当初的过节诚恳向高澄道歉。 高澄却不接受,碍着高 在场,不敢直呼其名,但还是坚持道: “澄过往所受,不过皮 之苦,姑父应该想想怎么向冀州百姓赔罪,又该怎么补偿因你枉死之人的家属! “请父王、姑父宽恕澄不知好歹,澄没有资格代替冀州百姓原谅姑父。” 第一百四十九章 父子登台 高澄当然有能力处死尉景,高 终究不可能让嫡长子为尉景偿命。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高澄不愿意承受的。 跟姑母高娄斤结下死仇,她时不时的跑晋 找高 叙旧,聊聊怀朔往事,谈及与尉景一同抚养高 的辛苦。 说得次数多了,高娄斤或许会被高 厌恶,但高澄就能讨得了好? 人心是会变的,尉景死之前,高 勋贵们不 于尉景的作为,高澄整治尉景,大家甚至会叫拍手叫好。 但如果尉景被高澄处死,他们又会觉得,凭借尉景对高家的恩情,高澄说杀就杀,转而认为他刻薄寡恩。 时代就是这样,没有人真的会把平民的 命当回事,尉景犯的罪,他的死足够偿还,那么他的恩呢? 杀死一个尉景,承担这么多风险,这样的置换,旁人不知道,但 于揣摩人心的高澄肯定不会干。 甚至在高 特意说和下,高澄都不得不捏着鼻子重新认下这门亲戚。 最终,面对尉景服软认错的局面,经由高澄提议,高 劝说,尉景认罚。 尉景散尽家财,补偿枉死者家眷,由尉粲代父逐一登门致歉。 在高 的注视下,高澄被迫表态,只要尉景将来好好治理地方,善待百姓,他还是认这位姑父。 尉景也保证将来一定端正作风,用心任事。 就算这次革了尉景的官职,只要高娄斤找高 回忆过往,尉景随时能被重新起用,只是冀州刺史注定是不可能再当。 两父子结伴走出大牢,高澄抬头望天不语。 高 能理解高澄心中的憋屈,他淡淡道: “受人恩惠就是如此,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 高澄这才回过头来,心道:你 死尔朱兆时,可一点也不像报恩的模样。 心里话当然不能说,高澄会意道: “孩儿明白父亲的苦衷。” 两父子在大牢外分别,高澄往尚书省,高 往渤海王府。 关于尉景这件事,他们还需要一场戏来收尾。 高澄回到尚书省,特意召集六部尚书以及三十六曹郎中议事。 正询问在他离开洛 期间,各部具体事务,高 却跑来了尚书省为尉景向高澄求情。 高 摆低了姿态,高澄却严词拒绝: “尉景触犯国法,孩儿岂能徇私,父王请回,孩儿决计不能宽纵了他。” 说罢,转身去了厢房,闭门不见。 高 不得已,只能黯然离开尚书省。 高澄为了表示决心,暂时搬出了渤海王府,吃住都在尚书省。 当天,高 为尉景求情却被高澄拒绝的事情,就传遍了整个洛 。 人们 慨高 重情的同时,又称赞高澄能够秉持公义。 一连三天,高 每天都要往尚书省为尉景求情,又总会被高澄回绝。 直至高澄第四次拒绝高 的求情,高 才记起 中还有一位天子元善见。 急忙入 拜见元善见,向他倾诉尉景抚养自己的恩情, 泪乞求天子能够饶恕尉景。 天子于心不忍,于是下诏宽免尉景之罪。 身在尚书省的高澄闻知消息,亲入 城质问元善见,为何因私情而枉顾国法。 元善见无言以对,羞愧掩面而走。 高澄回到尚书台,又上奏疏,请求罢免尉景官职,得到元善见应允。 当然,这些与高 无关,他已经转场了。 高 往洛 大牢 接尉景。 尉景年迈,在牢中窝了几天,腿脚不便。 高 于是亲自将尉景从牢房里背了出来。 重情如此,观者无不动容。 高家两父子在这场戏里捞足了好处,高 自不必说,高澄也借此再一次提升了自己的权威。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