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荇解释:“这是阿姊教我制的多面泥球,我有不会的字,就刻在上面,等桓阿兄回来后教我。既能省墨、又不糟蹋简牍。袁阿叔看,它总共有二十六个面,有的面太小了,不好刻,我只在能刻下的地方刻,就这样还能刻几十个字哩。” 袁彦叔越瞧越佩服王葛,不愧为头等匠工!她肯定是从多面书觚中受了启发,研究出多面泥球。 其实王葛哪有那么大本事,她只是将前世历史提前了百余年。真正的发明者,是南北朝时期“八柱国”将军之一独孤信。他因自身显赫、官职多,就发明了一种由煤制成的多面印章,印章通体只高四厘米多,呈八棱二十六面球形,上刻四十七个字。此印章被陕西的一个学生偶然发现,将楷书入印的历史提早了四百余年! 袁彦叔好学,最认同《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从行囊中拿出一片木牍,将泥球形制分几个面画在牍上。然后再刻了一个梳羊角髻的小童,并刻了自己求教小童的样子。 这种泥球,自家族中的儿郎也可制来刻字,好携带,能随时储备生字,又可省简牍。善! “画得如何?”他一笑,牙齿真显白。 王荇看着牍,欣喜不已:“喔?小童子是我?以前夫子也画过我哩。”说到这,他嘴角向下,小嘴紧抿,眼中瞬间含泪。夫子又遣亭吏给他捎来了简策、笔、墨、纸。他想夫子。 “坐。刚才我听你在诵《诫子书》,我这几都得闲,有不明白处,不必等桓亭长,我教你。” “是。谢袁阿叔!” 下午申正。 木匠大类三个考区同时槌响计时鼓。随鼓音落,将有四十个考生被淘汰掉。 绝大多数人都只走了两个器物棚,人之力有限,能擅长制两种材料者,已经是木匠人之中的佼佼者。 但佼佼者中,还有至强者! 酉初,成绩统计出来了,考官一过来,众考生全都忐忑无比。 匠吏:“现在由我公布留取考生姓名。按户籍之地念,未被提到者,离场!县邑考生……李甲、周……荷舫乡考生……瓿知乡考生……王葛……” 王葛一直拧着的眉终于放开,听匠吏喊名过程中,她紧张的连呼都放轻。一百人淘汰四十啊,考生中有不少超过三十年纪的匠工,他们专注某方面的技艺,肯定比她前世要强,她哪还有进场前那么足的信心。 与王葛心情相反的是郑鹊。荷舫乡被留取的考生里没有他,他只制成三器,已知很可能被淘汰,但人总是期盼能出现奇迹,万一旁的考生还不如他呢? 没有奇迹,他脸发黄的离开考区,排着队等待敲不如鼓。 这是他第二次敲不如鼓。匠工考时他主动离场,敲时神采飞扬,还有同乡在吹捧他,那时他虽喊自己“技不如人”,但相信谁都知道他比考场里还在拼的蠢考生强。那些人,拼着屙子,博一个等级高些的匠工称号,能怎样?顶多窝在匠肆里碌碌无为一生。 相隔数月,他接过鼓槌,槌响,竟是真正的技不如人了。唯一和上次相同的是,旁人也都认识他。郑鹊脚底发软的随淘汰者行走在通道里,越行越窄,走了好远才回过神,觉出不对劲。 “别磨蹭,继续往前、不得往回走!”游徼催促。 郑鹊有点害怕。 考场中,王葛这六十名留取者也在害怕。 第五考项已经公布:据要求提升器物使用功能。器物选择,只能从考生自己前项考核中仿制的器物里选择。 成绩计算法:由考官衡量改造后的器物功能,评定强、次、弱三种等级。能达到一件强者的考生,留取;两件器物均达到次强,也留取。制器数量在此项考核中不再占优势,最多留取三十三名考生。 此考项开始时间:一个时辰后。 结束时间:最晚在二十二清晨辰初,跟前项考核一样,允许考生提前离开考核区。 工具跟仿制时的相同,材料数量双倍。六十名考生的制作区域,被平均分配在三个器物棚里,王葛的制作区域是草编棚。 巡吏布置场地,考生们赶紧去领晚食,上茅房,没一个倒头睡会儿的。 王葛吃饭的时候数了一下,女考生算上她只有十三人,这就是女娘的艰难处,其实论吃苦,女娘并不差,但年轻的要紧岁月,女娘必须得嫁人、生子、再生子……哪腾出闲空提升匠技? 她怎么办?唯有在嫁人生子前,先把匠师、最好是将中匠师也考出来。吃到一半,饮够了水,她就往器物棚走。 随她此举,陆续有考生也跟她一样,不歇了。歇这大半个时辰又能咋样? 器物棚深处一片黑,用不着的灯笼都灭掉了。巡吏拦住众考生,必须等计时鼓响后才能进入。 考生们在各自的棚前等候,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能改造哪几个器物?是多多益善,还是集中全力只改造一个?要知道,所有考生改造的器物功能均被评定为“弱”,不是没这个可能,那到时候只能以数量来论。 王葛在前一项考核里共制了五种器物:针线笼,草绳,方头履(制了两次),算筹,臂鞴的甲片。 针线笼她放弃改造,能仿出来都不容易,她没本事改。臂鞴也如此。那就只剩下草绳、方头履和算筹了。 莫忘记一点,得据要求来改造。棚内,巡吏来来往往,不仅在搬运材料,还在架起新的鼓……乡名鼓。 此章开头,王荇背的是三国曹魏时期王昶的《诫子书》。晋朝世族教育晚辈的一种方式,就是由族中长辈写《诫子书》,勉励晚辈,培养品德。王昶的《诫子书》跟诸葛亮的《诫子书》,因德行规范,也会被其余世族拿来教育晚辈。 第137章 136 天时地利人和 半个多时辰后,巡吏终于发话:“诸考生先依次进器物棚,按地面白灰所画的行囊编号找自己制作区,不识字者,敲乡名鼓由巡吏引导。” 草编器物棚前的巡吏喊名:“考生韩木!” 此考生进去没多会就自敲了乡名鼓:“踱衣县西闾里,韩木不识字。” “考生王孝。” 王葛听到“王”动了一下,对方是个年近不惑的郎君。也敲了乡名鼓,是荷舫乡人。 第三个考生又是县邑籍。 怎么都敲了乡名鼓?王葛正疑虑时,该她进了。 之前三名考生并未先入各自制作区,而是一字排开,站在乡名鼓一侧。 众巡吏在另一侧,讲述规则:“从西至东、再折回此处,每个框线不准停留,然后告知我属于你的制作区是哪个?认不出,敲乡名鼓即可。若指错,淘汰。考生可明白?” 王葛立即道:“明白。”二十个制作区全呈方形,用白灰洒在地面隔出。一共两排,一排十个。巡吏之意是只准她走一个来回、不得停下脚步思考的意思。 每个制作区内的材料都用布蒙着,王葛无法据先前制的器物确定自己的制作区,只能凭借方框前的白灰编号识别。 她的行囊编号是“瓿、二十五、二”,最复杂的“瓿”字反而最易识别,但接来的数字,她本不敢试着去确认。它们也是篆文吗?还是契文?好几个都是两头尖、中间,外形跟个竖梭子似的,也是文字?它代表“一”吗? 不行,她不敢确认,又因为得不停往前走,一个个白灰数字在她脑中存留、出现新的,越来越胡涂了。 那个“x”她倒是知道,是指“五”,是商朝时期的假借字。 坏了,都走到最后了,她才总结出那个长的有俩角的字应该是古文“二”! 咚!可她不敢赌,槌鼓大喊:“瓿知乡王葛不识字。”唉,脸皮再厚也觉出丢人哩。 巡吏:“王葛,第二排、东三。” “是。”当真后怕!因为跟她猜的不一样,她猜的是第一排的东四框。她站到乡名鼓旁,下个考生进来了。 二十人,无一例外,全敲了乡名鼓。 棚外已无考生。 考官分别进入各器物棚,说道:“知道为何让你等辨别各类古文字么?因为若不识古文字,就无法甄别古物,到时你们就得厚颜求教读书人,且旁人说的是对、是错,你们脑子空空,本不晓得对错!我等匠人的地位,为何一年年被朝廷看重?不致文武百官轻视?正是因为种种文字起源,尽存盘于将作监!读书人想阅古文字,需通过将作监!我等后起之辈,必须将所有古文字牢牢记住,一代代传承下去!发现一个古文字、就得记住一个!必须记住!!我等匠人,一辈辈传承的,不止是匠技,还有文字!!你等……可明白?” “明白!!”王葛被考官一番话励的热血澎湃,抻着脖筋随众人嗷嗷喊。 “连喊三遍!!”考官振臂命令。 “明白、明白、明白!!” 考官一挥手,计时鼓响。 王葛按刚才巡吏说的,进入第二排东三的白灰方框。原来竖形“梭子”的古文字,代表的是数字“十”。揭开材料堆上的蒙布,她制的五样器物全在一个筲箕里:针线笼,草绳(只有三尺长),方头履(一双),算筹(十),臂鞴甲片(十片)。 材料倒是极多。 每类器物中都捆绑了一枚竹简,幸运的是,上面写的不再是古文字。 但这种幸运,在此器物棚内只属于连她在内的两个考生。 普通百姓哪有识字的渠道?考生们还是纷纷起身再次敲乡名鼓。 “浔屻乡魏……不识字。” “瓿知乡张……不识字。” 浔屻乡、荷舫乡、瓿知乡、踱衣县、浔屻乡…… 王葛已经对吵杂声麻木了,先看算筹的改造说明,和她预想的一致:或减数量、或利于携带。 在桓真教虎头九九表时,她就已经在考虑如何把算盘提前制出来了。制此物简单,理由得先能说通。所以每逢桓郎君演示算筹的基础使用法时,她都旁听。 算筹可不是像她一开始以为的“不就是数冰糕吗”。首先,它们要么以赤、黑区分正、负数,要么以三棱形、四棱形区分正负。记数规则为: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王葛就是从这句规则以后,剩下的基本就听不懂了。 等她再能听懂时,就是桓真给阿弟出“兔同笼”的题了。当时她瞠目结舌,才知道这道题在千余年前的古代就有了! 更瞠目结舌、吓她一大跳的是,桓真还拿出了“游珠算板”! 前世王南行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算盘是第二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的,也不知道中国算盘雏形实物的最早发掘,出自海昏侯墓中的“游珠算板”。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汉朝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中: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将木板刻成三部分,上下部分置游珠,中间部分以定算位。上面一颗珠子当“五”,下面四颗珠子各当“一”,以不同颜区分。 直至看到了“游珠算板”,她才被古人的智慧又一次深深折服。所以这次考核具备了天时、地利、早有人和,恰是她将后世算盘制出来的最好时机! 与此同时,乡兵大武的结果也出来了。桓真、王恬全都通过,但王恬讨厌的司马冲也过了。 少年护军营的招录条件,除了年不十五外,就是宗族中必须有五品以上的在朝官员。这些世家子弟绝大部分都是从户籍地报名,桓真这种情况特殊,是他阿父惩戒他犯了错,特意罚他在穷县为乡兵、且上报了朝廷被允许的。 等待争夺“护军童子”名额的诸少年乡兵,共九十九人,数司马氏最多,占了三分之一有余。许多司马子弟都厌恶的瞪着桓真,因为他抢了本县的名额,不然他们司马氏还能再多一人。 两位官吏站在这些儿郎前,二人官职分别为兵曹史、都亭长。 兵曹史:“肃静。先贺诸袍泽通过乡兵大比。略休整几,等待铁匠、木匠准匠师考后,进入最后的大赛斗。注意,只留取五十人!” 王恬、司马冲同时举手。 兵曹史背后起了一层汗,一个是郡太守之子,一个是皇室宗亲,让谁先问? 他余光中,都亭长不见了(后退了两大步)。 官员少有笨的。兵曹史一指,指向王恬、司马冲正中位置。你们谁谁吧! 俩小郎当仁不让、同时出声,各问各的。 “我等赛斗和旁边匠人考有何相干?” “大赛斗是何意?难道让我等欺负那些只会劈竹、打铁的弱匠人?哈哈、哎哟!”王恬刚叉笑,就被桓真踢腚。 兵曹史、都亭长:都是晋朝的县吏名称。兵曹管理地方军事,亭长负责治安缉捕。小说里的任溯之,是普通野亭的亭长。 第138章 137 最后的考项 夜晚,月照到县邑之南,被一道道高毡墙隔成了霜块。原先的鼓声鼎沸的备考区,只留下一堆堆油布覆盖的行囊。当时留下了多少行囊,现在还是多少,一个筐都没少。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