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说太乙真人杨肃原本是一樵夫,后来学医悟道, 通岐黄之术,加之平 里济世悬壶,救助于乡里,遂声名远播。 某一 ,来了几位差爷,说是福州王审知王爷府上的人,要请杨肃前往王爷府去一趟,但具体做什么,差爷没说。杨肃当时有些惶恐,自己是个行医悟道之人,从来没有害人之举,平 里也不勾官结府,横行乡里,为何王爷府还特地差人来请他呢? 杨肃见几名差官行 神秘,并未说明来意,也不给杨肃半点迟疑的时间,说走就走。他一个平民百姓,那敢违抗?只得匆忙收拾行李,泪别 儿,跟着那几个王爷府上的差官,一路匆匆忙忙,径往福州方向去了。 从南安水头到福州,一路车马食宿,也需两天时间才能赶到。坐在摇晃的马车上,杨肃想了很多,虽然一路上差官对他好生伺候,没有半点加害之意,但仍心有余悸,想起临行时 儿不舍的眼泪,他思绪万千,此去王府,是凶是吉,谁也说不清楚。 早在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杨肃随父杨安公、兄长杨逸及侄儿杨明珠跟随王审知入闽,他们的祖籍原在河南省的固始县,进入福建之后,先是居无定所,后来,他们在南安水头的朴里村定居下来,主营农耕,兼事渔樵,有了一个安定的隅所。 但是,杨肃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生活稳定之后,他隐居于南安石井西北隅崎髻山中的一个岩 下,苦读诗书,想着有朝一 也能功名成就。 后来有一天,他遇上一个道人,便跟着那道人学医问道,识别山中草药。因杨肃天 聪明,领悟力极强,又善于独立思考,不出一年时间,便将道人所传的 髓,全部学会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特别是对针灸之术,杨肃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附近乡人若有染疾,每每找他问诊医治,几乎是药到病除! 杨肃平时乐于助人,又因山中草药丰盛,针灸之法 ,故凡来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他都分文不取,加之医道高明,四里八乡只要有病有难的,都来求助于他,一时,杨肃名噪江湖,整个泉州府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杨肃行医救人出了名,自然有不少官家富贾,想出大价钱请他去府中做专职医师,但都让他给拒绝了。自然,也因此多多少少得罪了一些官家富贾,背地里说他不少坏话。 他一江湖隐医,本来只想自己寻得一方宝地,和 子儿女相守到老,此生足矣!不想这下可好,杨肃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什么人,何故又惹上王爷府上了,几个差官下来,也不多说话,便将他一请,就往福州去了。 2。 杨肃正想着,车已进入福州闹市,这是他离开泉州前往福州的第二天。他听到外面人声杂噪,便偷偷掀开车帘,往外面瞧去。天啊,福州城那繁华景象,让这个隐居乡下多年的道士大开眼界。他几时见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车,在这么大的街道上来回穿梭呢?杨肃真是看傻了眼,他一直盯着窗外,渐渐地,把一切担忧,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车在闹市中转来转去,也不知道转了多少圈,终于在一所大殿的门前停下了。几个差官将杨肃扶下来,并扶着他往府里走去。此时的杨肃浑身发麻,两腿打颤,说是扶,还不如说是“架”杨肃何曾见过这等架式:只见殿堂高大,护卫森严,刀 明亮,旗帜飘扬。杨肃心里忐忑不安,周身的 孔竖起。他 觉自己已经没有双腿,几乎不能行走了,而是由左右两个差官,硬是给“架”进了王爷府。 但是,事情并非杨肃想象的那么可怕,几个差官并没有把杨肃“架”入公堂,而是把他“架”入了后 ,找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房间,让他住了下来。紧接着,又传来一对男仆女婢,端茶送水,好生伺候。 这让杨肃 觉十分纳闷,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也不敢问身边那两个男仆女婢,由于旅途劳顿和心理 力巨大,他浑身疲惫,也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径直走向内间,找了一个 ,侧身倒头便睡了。一边的男仆女婢,慌忙跟了进来,帮他 衣去鞋。 杨肃一觉醒来,已是黄昏,但见男仆女婢还在身边,一边一个。二人一见他醒来,慌忙帮他穿衣洗漱,好生伺候。 一顿 觉之后,杨肃的心开始有些安定下来,他小声地问那对仆女,这是什么地方?只听那男仆小心地回答说:“回道长,此仍王爷府也!” 于是杨肃又问:“可是闽王王爷的府所?” 男仆又说:“回道长,正是!”杨肃又问:“那王爷唤小道来此,不知所为何事?” 只见那男仆一听,赶紧双膝跪地,小声说道:“道长别吓杀小人,王爷府家的事可不是小的随意打探的,小的是个下人,哪里知道什么事?更不敢随意猜测!道长饶了小人,可不要再问了!已是近晚,若是道长饿了, 代小人准备饭菜就是了!” 杨肃点点头,他虽是一山村野夫,却也读过不少书见过不少世面。他起身将那男仆扶起,笑了笑说:“呵呵,见谅,见谅,不问了,不问了!我倒是有些饿了!” 男仆起身立起,低头垂手,赶紧说:“小的这就去为道长准备晚膳。”说完便一倒身,退了出去! 此时杨肃心想,这一路而来,都见差官仆人小心伺候,也不见得有一点恶意,该不会有什么祸事吧?算了,这活一天便是一天的,现在有吃有喝,哪管得了那些闲事呢?心里这么一想,也就安静了下来,让童女们出去为他准备晚膳。 3。 酒醉饭 之后,杨肃又是一夜好觉,把两 来的劳顿和惊恐,一扫而净。 次 大早,杨肃起 洗漱之后,早见一差官走了进来,双手作揖,进门便对他说:“杨道长,休息了一 , 神可好些了?” 杨肃赶紧回道:“谢大人关心,好,好些了!” 只听那差官又说:“王爷府内有一女眷,近 身体欠佳,特请道长前去看看!” 这话一出,把个杨肃一阵惊吓,诚惶诚恐,他平 里只为小老百姓看病,从未搭理过官府,又何曾为王公大臣把过脉?特别是王府女眷!杨肃此时骑虎难下,但他没有任何选择,他没想到,王府派人秘密将他接入福州,原来是为王府女眷看病。 事已至此,杨肃只能硬着头皮,跟着那差官一路而去,转来转去,竟然转入了后 。 差官把杨肃引进客厅,让他坐下,朝内室唤了一声,说道:“杨道长到!” 只见从王 内室走出一个老婆子,向那差官和杨肃欠了欠身,说道:“老奴在此,大人和道长吩咐便是。” 又听那差官说道:“婆婆,请您把女眷的病情与杨道长说说。” 杨肃欠了欠身,用手示意老婆婆,让她慢慢说来。 老 女叙说过后,杨肃已然猜测出王府女眷所患的疾病,是一种 疾。这可是一件十分难为情的事,如何帮她看病又如何医治呢?杨肃一下子为难起来! 自然,杨肃知道不能单凭老 女的述说,就判断王府女眷确实是患了 疾。并且,王府女眷的病情到底坏到什么程度,还得进一步诊断,方能对症下药。因此,他必须通过把脉和现场观察,才能最后确证。 杨肃沉 了许久,他很为难,无法说也不敢说! 这时,差官看出杨肃的心事,便对他说:“道长是否有些难处了?说出来与下官听听,若下官无法解决,亦可禀告王爷知晓,好歹商量一个法子!” 杨肃听差官这么一说,心里算是踏实许多,但又听差官提起王爷,又是一阵紧张!难道,这女眷与王爷之间有什么瓜葛吗?他不敢多问,只对那差官说道:“官爷,咱们中医问症,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如今小道只听得老婆婆的陈述,虽然心中对病人的症状有些大体了解,却因未能面见而无法确诊啊!”此话一出,把那差官也为难得说不出话了! 杨肃又沉 片刻,继续说道:“无法确诊就不能对症下药。若小道仅凭婆婆的述说而随意下药,恐怕对病人会有所伤害,不但冶不好病,还有可能会出现反效果!” 差官此时也决定不,他唤那老婆婆先行退下,而后又对杨肃说:“道长,此事下官也为难,待我禀告王爷,再做定夺!”说完起身,与杨肃回到住处,转身拱手告辞了! 4。 杨肃此时心情沉重,差官都不敢做主的事,说明此女眷必然和王爷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是医治好了,或许会有很大的封赏,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恐怕是连小命都保不住了。况且,听刚才那老 女的述说,这女眷的病情已然相当严重了,若是不能及时确诊并对症下药,怕是没有多少时 可活了! 这一天,杨肃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安。他想起了自己的 子儿女,顿时泪 面。他十分清楚,若非王府医师对此女眷的病情束手无策,也不会大老远从泉州把他接到福州来。虽然杨肃觉得此病人还有一线希望,但他也知道,在众多医师当中,他也不是最有能耐的,何况,要为病人治病,少不了要搬上那“四大诊法” 真是要命啊,杨肃当年和父兄随王审知入闽,一路战火烽烟,颠簸 离,总算在南安水头安上一个家,生活有了着落,能算得上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却不想因医术高超而出了名,让王爷府招来为女眷看病。真是的,要是病人是个男的也好些,哪怕是王公大臣,当着人家的面“望、闻、问、切”凭着自己的医术,也能医治个八九不离十。 可偏偏要看的病人是一个女眷,住在内 ,别说“望、闻、问、切”就连房门都不会轻易让你走近的。并且这病,还病在不是地方,一个道士家的,怎敢去瞧呢?况且,这女眷是王爷家什么人也不清楚,换做一般平民百姓,解开衣襟瞅瞅,也就过去了,谁想这是王爷府的女眷,就算让你瞅了,治好病之后,也肯定是一刀给切了——王爷家的女眷,能向一般百姓 吗?传出去损的不只是一个女人的名声,而是一个王族的声誉。 杨肃越想越怕,发现不管是治好了还是治不好这王府女眷,自己都难逃一死。再想起这数年的颠簸 离,想起自己的 子儿女,忍心不下,竟然用棉被捂住脸,哭了起来。 杨肃哭过后,心情略显平静。他知道,光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他得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做到既能帮王府女眷治病,又不损王族的声誉。 杨肃总算冷静了下来。是的,他不只是一个医者,还是一个才智过人的术士。不管将来如何,他都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知难而上。 最后,他想到了用“悬丝诊脉”的手法,来为病人诊断并对症下药。当然,这活儿不是他杨肃开头的,在他之前的医圣孙思邈孙真人,早就尝试过了。杨肃之前学医,听上代人对此有过论述,故心中早就有底,只是这么一个急,就给急了出来! 想到这里,一道曙光在他眼前掠过,杨肃心中一阵窃喜,一下子就平静了许多。趁着今夜无法入眠,他把自己的思路前前后后梳理一番,等候明天那差官一来,便与他说出,拿去与王爷商讨。 5。 第二天一大早,那差官又赶到杨肃的住处。差官说:“王爷说了,病人是一女眷,让道长尽心想个法子才是,若是能医治好,其它的事情都好说!” 杨肃也不敢问女眷是王爷家的何人,只把昨夜的一些想法,告诉了差官。差官一听,十分 喜,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可行!就辞别了杨肃,一边让下人前去准备,一边赶去王府里与王爷禀报。 这边杨肃的心中还是忐忑不安,虽然传说中先贤曾有试过,并且写得有方有谱,但自己这是第一次尝试,不知道能否真正为王府女眷把脉。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到此时,杨肃只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好用心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其他的事,他已无瑕考虑了。他坐到 上,双腿盘起,运气调心,很快,他就静了下来。 不到一会儿,那差官又找了回来,说已经禀告王爷并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杨肃过去,好为王爷府上的女眷看病。 杨肃跟着那差官过去,还是在那个客厅里坐了下来,他让差官把那老 女叫了出来,进一步了解王府家女眷的病情,并对她进行一番 代,让她一定照他的 代行事。之后,杨肃让老 女进入内室,自己在房外隔着一扇屏风,坐了下来。 紧接着,老 女从内室拉出一条细细的丝线, 到杨肃手中。杨肃接过那条细丝,平心静气,开始诊脉。微微细弱的震动中,他发现这女子还很年轻,但脉象微弱紊 ,看来,这女子已经病了好些时 了,若不抓紧救治,恐怕 命难保。 杨肃唤出老 女,在她耳边细说一番,让她再入内室,把这些话传给病人,并让病人说出她的反映。很快,老 女又走了出来,在杨肃的耳边说了一些什么,杨肃点了点头,又附在老 女耳边,细声地说了一番话。 如此,她进进出出。数次之后,杨肃点了点头,叫那差官过来说道:“大人,可与小道取些纸笔过来,小道已基本确诊了,可以开药方了!” 差官急忙 代下人,去取来一些纸笔,并亲自为杨肃砚墨。小声地问杨肃说:“道长,病人的病情如何?” 杨肃边写边说:“大人,病情甚不乐观啊!不过还算及时,我先给她开几副药调理一下,待内气调正之后,再做几个疗程的针灸,一月之内,可以初治;三月之内,可以痊愈也!” 差官频频点头,却突然问杨肃:“这针灸之事,如何动得了手?” 杨肃 有成竹地说:“大人,刚才我也试探过这位婆婆了,她是个略晓医理的人,只要按我的指点行事,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差官点点头,又对杨肃说:“也只能如此了!道长,您先开好药单,我让下人去置办,再将此事也向王爷禀报一番!” 杨肃点了点头,将药单给了差官,让他叫人去置办一些药材,并 代如何调理。接着,又叫过老 女附耳细说一番,老 女点了点头去了,杨肃这才返回自己房间。 6。 几付药下去之后,差官过来说,病人已经 觉 神好多了,希望杨肃再过去看看。 杨肃跟着差官过去,依旧如法炮制地从内室里拉出一条细丝,为病人再把一次脉。这一次,他发现病人的脉象已经正常许多,跳动开始有力了。他叫过老 女,取出一把银针,对老 女说:“婆婆,内室病人的命,可全在您老身上了!” 却见那老 女急忙跪下,说道:“道长,老身只是一下人,若能救得王妃娘娘的命,老身就是万死,也不足惜啊!”听得“王妃娘娘”这一说,杨肃的脸 顿时发紫。在他心里,只是以为这王府女眷,是一个不同一般的王府家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王府女眷,竟然是开闽王王审知的王妃。这一吓非同小可,他拿银针的手顿时僵住了,久久没能回过神来。 老 女见她说话漏了嘴,再改也改不回来,就素 说:“大人,饶了奴婢吧,娘娘她真是个好啊,一定要救活她!道长有事只管吩咐,只要老奴能够做到,万死不辞!” 杨肃此时总算缓过神来,不管怎么说,他眼前只有病人,没有什么王侯将相。他用手将老 女扶起,对差官说:“大人,我得教会婆婆如何使针,请大人暂时回避一下!” 差官见状,知道杨肃要拿老 女的身体做示范,教她如何使针,便屏退左右,将房门一带,在外面等候着。 杨肃先向老 女示意身上的 位,并让老 女拿针扎他,当老 女准确地把针扎到他身上时,杨肃又让老 女拿起针,照自己的 位一针扎下去,看看能不能扎出 觉? 就这样,几天下来,杨肃和老 女身上,都扎 了针眼。看看时机成 ,杨肃再为王妃娘娘切一次脉,并 代老 女,按他指定的几个 位,进行针灸治疗。很快,王妃娘娘的病情就有了好转,一个月之后,就能起身坐起了! 尽管这一个多月的劳顿,让杨肃有些体力不支,但他还是细心地跟踪每一个疗程。他每天为王妃切一次脉,再 据王妃的脉象,对老 女进行针灸指点,试验到能够准确无误地把银针,扎入患者的 位,达到治病效果,方才停止。 紧接着,杨肃再 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开出药方内服,以达到内外兼修的作用。 如此反复又过了一个月,杨肃和老 女的配合越来越娴 了,王妃娘娘的病,也基本治愈了百分之八九十,只剩下最后一个月的巩固疗程了。 此时杨肃的心里, 到无比欣 ,这是他来福州之后,最轻松的一段时间。 突一 ,那差官又过来说,鉴于杨肃对王妃娘娘的救治有功,闽王决定私宴请于他,并由差官作陪,酒宴就安排在本府,杨肃有些受宠若惊,又推辞不得,只好答应了。 7。 当年,随王审知入闽时,杨肃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 竞能和王爷一起饮酒吃饭,似这等礼遇的人,天下又有几人呢?王审知治闽,礼贤下士,心系百姓,他当然是有所耳闻的。但这也只是耳闻,今 轮到自己头上了,那算是目睹。这耳闻目睹的事实即将到来,杨肃自然万分 动,并略带有一些惶恐。 他是一名医者术士,治病救人是他的职业道德;但像王审知这等王侯,竟能在百忙之中私宴于他,这是何等荣耀?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啊。杨肃让一仆一婢拿来衣物,把自己好生打理一番,然后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看了又看,生怕在王爷面前出丑。 杨肃把自己看得没有任何破绽之后,才抬步出门,往王爷府安排的客厅走去,身后,一仆一婢相随着。 远远的,杨肃早见大厅里灯火通明,还未进门时,就见一个伺者出来 接。入得厅堂,但见那差官与一中年男子对坐。那中年男子身体壮实,面 红润,素衣素挂,三咎胡须飘逸,也不见戴官帽,只扎一方头巾,一脸和颜悦 ,正和那差官笑谈着呢! 中年男子见杨肃进来,微微倾身问那差官:“此人可是杨道长?” 那官差一转身,赶紧回说:“禀王爷,正是杨道长!”说完赶紧起身,出来 接! 及杨肃走近那素衣中年男子面前,那男子用手示意杨肃,微笑地说:“道长请坐!” 杨肃一时迟疑,不知眼前这位中年男子是何人,忙一欠身,正想入座。突又觉得有些唐突,便用手拉了一下差官,小声地问道:“那上坐者,何人也?烦请大人引荐!” 那差官笑了,说道:“杨道长,不是说王爷私宴吗?上坐者自然是当今王爷了!” 杨肃一听,突觉两腿发软,赶紧“朴通”一声倒地跪下,磕着头说道:“王爷在上,恕小道不知,冒犯了,冒犯了!” 只听王审知哈哈大笑,示意那差官将他扶起。说道:“道长请起,本王素衣相见,就是想不让你有所拘束,何必大礼?请坐,请坐!哈哈”王审知 朗的笑声,让杨肃恐惧顿消,但怎么也缓解不了 力!那差官过来,将他扶起,并示意他入座。但身为山野村夫的他,和王爷同席而坐,怎么也无法自在啊。 入座之后,那差官用手一拍,就听后厅的音乐声响起,紧接着,数名训练有素的 女,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杨肃是一道士,自然懂得管弦之声,他起身敬了王爷和那差官,不知不觉中,也随那音乐声,慢慢地溶入场景。 尽管王审知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半点严肃之举;内厅的音乐声声, 女的舞姿翩翩,但杨肃还是小心翼翼,努力克制,并不敢多言。的确,王侯与平民之间,永远不会有太多的默契。此时杨肃心里,只想把王妃娘娘的病治好了,早 回家团聚! 8。 说实话,对于王审知的宴请,杨肃并没有 觉多少自豪。反倒想,自己只是一方游道,学得一点医术,能帮人治些小病,实在也是应该的,何值王爷如此厚 。虽然他频频起身敬酒,自己也小饮数杯,却一点也不敢开怀。 倒是王爷和那差官都喝了不少酒,有些微醉了。看来,他们今晚确实是兴奋异常的,主仆二人一唱一和,说了不少有关杨肃医术高超的话,并期望杨肃能够留下来,在王府当个御医。而且,王审知还承诺要为杨肃加官进爵,敕封行赏! 但杨肃却不以为然,更不敢多喝酒,一个晚上言语不多,小心谨慎。酒宴散去之后,杨肃在往住处行走的时候,整个人还是十分清醒着的。 他一路上回忆王审知的话,说要让他留下来,同朝为官。但他只是小心地应承而已,说是同意吧,其实当时一点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更没有自己的思想。他只是觉得,王爷说出来的话,他杨肃回答时,只能是“是”“诺”或者“尊王爷命”“小道不敢”之类。他觉得在王爷手下做官,那种生活没有任何自在 ,更不会有自己的空间。 他还听王爷说,他会下旨,敕封他为“太乙真人”并赐进士。这可是道行中极高的级别,别的不说,当年哪吒的师父,就是太乙真人,那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仙家了。 杨肃走着想着,终于走到自己的住处,他一侧身,便倒在 上,衣服也不 ,靴子也不 ,任那一仆一婢,在那摆布伺候,自己也在 糊糊之中睡去了! 第二天一早,杨肃照常去了后 ,让老 女把那 细丝牵出,细细地为王妃把脉。他的脸上 出了微笑。他知道,王妃娘娘的病情,已经基本痊愈了。他唤过老 女,继续对她耳语一番,老 女点点头,领命去了。 随着王妃娘娘的玉体 渐康复,杨肃的事也就越来越少了,他的 力也由开始的很大,慢慢由大变小,再由小变无。渐渐地,他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总是想念着他的 子儿女,想念着他的田园生活;还有,想念着和他一起泡茶饮酒的老友,及那些患病渴望得到救治却穷困的乡民。杨肃心想,再过上几天,等王妃娘娘能下 了,那时,再向王爷请辞回乡。隐居山野,为民治病,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他杨肃此生最大的理想。 可是,杨肃怎么去和王爷说呢?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他和王爷喝酒,王爷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点头应允了。如若不留下来,给王 当太医,那岂不是有违圣旨?这可是欺君之罪啊,轻则赐死,重则诛灭九族。 杨肃想到这里,顿时打了一个寒颤,后背上冒出一层冷汗, 觉冷飒飒的。他不敢再往下想,心里开始有些慌 。 换作别人,有这等好差事做,岂有不留下来封 荫子的?但自从那夜王爷宴酒,杨肃就 觉自己和王爷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虽然王爷是个好王爷,不拘礼节, 民如子,但作为一个山野村夫,杨肃明显 觉自己和王爷无法坐在一起,他的谨小慎微,在王爷目空一切的面前,是要付出巨大的心理 力的。 虽然平民出身的王审知不似一般帝王专横跋扈,但帝王就是帝王,那一种霸气和威慑力,让杨肃不管如何避让,都 觉寒光 人,掠人魂魄。虽然他也知道,这种 觉并未严重到伴君如伴虎,但做为一个游方人士,杨肃觉得,还是回家种地更为实在! 9。 第二天,那差官前来看望杨肃,并了解了王妃娘娘的病情。知道王妃娘娘已经痊愈并且近 可以下地了,非常高兴。他恭贺杨肃说:“道长真乃旷世奇才也,实是华佗在世。难怪王爷定要留你在身边做太医!他 必定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啊!”杨肃听得那差官赞赏,也不沾沾自喜。只是淡淡地说:“小道一生游闲惯了,整 在 中无所事事,必然会出病来,还望大人回禀王爷,放小道回家与 儿团聚” 差官一听,慌忙说道:“道长不可如此!王爷仍一代明君,岂可因为一时思乡,坏了前程!下官这就禀明王爷,让在下安排车马,将道长的家眷,接回福州!” 杨肃摆了摆手,连忙说道:“小道 念王爷和大人的恩德,但小道实乃一介村夫野道,深得王爷的器重,已然十分 了,哪还敢有非分之想?小道去意已决,还望大人禀明王爷,放小道回去与家人团聚吧!” 差官连忙摆手,又说道:“不可不可,道长不是已经应承了王爷的旨意吗?若是此时再生反悔,必是欺君之罪,不但道长承受不起,下官也将受到牵连啊!”杨肃一时无语。是的,这欺君之罪可不是一件小事!他有些责怪自己胆小怕事,要是当时就婉拒或者说明原因,王爷或许可以理解,放他回乡。但当时已经承诺下来了,若再反悔,那问题可就大了。 但杨肃去意已决,他想,若是王爷想以此治罪于他,那么这个王爷必不是明君,为此等人卖命,还不如死了算!若王爷不治罪于他,那就是一代明君,他 回乡之后,若还有招谕,定是万死不辞。所谓“士为知己者用也”若真是知己,自然呼之即来。 他对那差官说道:“大人,小道去意已决,任谁也不能阻止,请大人回禀王爷!” 差官无奈,只得将杨肃不想为官, 告退回乡的话,如实地禀告了王审知。 王审知听了,半晌不语,用手拈着那三咎胡须,一脸凝重! 过些时候,他问那差官:“前 本王设宴,杨道长不是已经应承本王了,说愿意留下来为本王做御医吗?今 为何又反悔了呢?” 差官一时无语,跟着沉 良久,才回答说:“此事小人也好生糊涂,想必是杨道长另有隐情吧?且待小人去问问,再回禀王爷!” 王审知摆了摆手,说道:“不必了!”他叹了一口气,笑道:“杨肃也是良善诚实之人,估计当时是想给本王留个面子,不好当面回绝。也罢,人各有志,岂可强留!但他救治 妃有功,本王定要厚赏于他!” 那差官连忙弯 拱手,说道:“王爷圣明,王爷圣明!” 王审知一转身,朝内呼了一声说道:“传孤旨意:敕封杨肃为太乙真人,赐进士,并赐以衮袍,派三千士卒携金斧、银锤护送回乡!” 10。 王审知的决定,让差官和杨肃始料不及。 当差官把这消息告诉杨肃时,杨肃 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用手紧紧抓住那差官的手,连 来,王爷和那差官的真诚,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清正王者的英明。其间体现的,不只是一个王爷,甚至于他底下的官员。 紧接着,敕封的圣旨就传下来了,杨肃急忙跪地,山呼千岁谢恩! 当 ,杨肃又请求差官,派快马传讯告知 儿平安回乡。那差官应允,马上差人将喜报送往水头乡朴里村杨肃家中,让他的 儿父老、堂宗乡亲知晓! 次 ,杨肃整顿好车驾,在三千军士的护卫下,一路风尘仆仆、浩浩 地往泉州而来。不出两 ,就进入了泉州境内。因有快马传讯,朴里村的乡民倾巢而出,夹道 。 杨肃进门见过 子儿女,一家人泪 面,悲喜 加! 休息一 ,杨肃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乡村父老,并知会官府,把王府的封赏全部捐出,以兴修水利,扶助教育,改善医疗为四方百姓谋福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杨肃将所赐的金银财宝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并留下士卒开浚灌田千亩,让乡民们永享其福,后人 其公德,称其为“杨仙公”数年之后,杨肃的子女长大成人,杨肃将一女嫁与吕姓家族联姻,打造下了一千多年杨、吕两家亲如一家的和睦景象。 杨肃百年之后,葬于仙迹岩,其墓葬简单朴素, 传千年,受泉州市政府保护。其墓上长有一棵奇树,冬天落叶时,但见千枝万枝,显示着杨、吕家族的兴旺发达。 现今,杨、吕两姓共同把杨肃的故居,改建成太乙真人庙及杨肃纪念馆。每年的四月初七,杨、吕两姓的人都聚集在朴里杨肃庙前拜祖,多达数万人。吕姓每户安排酒席宴请杨姓姻亲,张灯结彩,杨、吕两家旌旗共飘、共祭,和睦相处,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后朱熹有联云:“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 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上联借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仙人弈棋而忘记时 的典故。下联是说杨肃治愈了王审知的 妃后,王审知特意派遣三千御林军护送杨肃回家,并留下来帮忙开挖水利。“万人川”是由南安瀛溪引水经溪南村至朴里乡总长八里许的水渠道。 千年过去,杨肃的古墓还在,他的医道之风,为民之情,无私之德, 芳百世! 2015年3月13 ,笔者随“南安作协”进入水头镇采风,来到杨肃坟前,瞻仰前人的遗风之后, 动不已,写下此篇仙迹岩 芳的小说,与后人共鉴!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