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天心莫测 靠自己? 于谦苦笑一声,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先前在早朝上,他可不就是靠自己嘛,结果,被 朝反对。 他承认,低估了群臣在这件事情上反对的 烈程度。 但是,朝廷政务就是这样。 尤其是这种国政大事,能够一次通过的反而很少,通常情况下,都要经过不断的拉扯,数次的讨论和相互妥协,最终才能有所定论。 真正麻烦的地方在于,就像天子刚刚说的一样,这件事情涉及的范围太广。 即便是他放下身段去游说一波能够支持他的人,再将各项准备都做足了,他还是不认为,自己能够让此事通过朝议。 想不通就索 不想,于谦抬头看了看天子,道。 “请陛下明示。” 朱祁钰沉 着,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 “不瞒先生,九边策略虽然势在必行,但是,不仅是沈先生及朝廷诸臣,即便是朕,也不会同意,将整年大半的赋税都用在建设九边上。” “如此作为,和连年征战一样,都是在耗竭民力。” 闻听此言,于谦心头的挫败之意更盛。 九边的策略,是他呕心沥血,不断推敲,耗费了无数的 力才最终制定出来的方案。 如果能够付诸实施,那么他有信心筑成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大明百年之内,不会再面临被人长驱直入攻打京城的窘境。 数年的艰难,换来近百年的休养生息时间,在于谦看来,是完全值得的。 只不过,让他有些失望的是,天子也是这样的态度…… 望着于谦有些失落的神情,朱祁钰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话锋却是一转,斩钉截铁道。 “所以,朕既赞同沈先生的想法,不会答应将所有的岁入都用于九边,同时,也赞同先生的想法,九边一定要建,而且,最迟明年一定要开始。” 这下真的轮到于谦 到 惑了。 什么叫不把岁入用于九边,但是九边还是要建。 这是打算不给马儿草,还让马儿跑? 话到此处,朱祁钰索 也就不再卖关子,直接了当的道。 “先生可还记得,前些 子,朕和先生讨论过的军屯一事?” 军屯? 于谦皱眉思索了片刻,眼前顿时一亮。 这件边境军屯的糜烂,朝廷当中很早就有过讨论。 早在互市之前,天子和他,还有杨洪,范广等人,也曾经论及此事。 于谦还记得,当时天子还跟他说…… “陛下的意思是,望臣能去整饬私垦田,恢复军屯?” 这番领悟力,朱祁钰还是 意的,点了点头,道。 “不错,太祖曾言,大明养兵百万,不费百姓粒米,先生 览史书,当知洪武之时,我朝岁入尚不及如今,但边军例银耗费,却不足现今军费的十之一二。” “其 源,便在于防线收缩,私田滥行,军屯废弛,将领腐败,如此重重积弊,致朝廷军费逐年递增,而底层军户的 子,却越过越苦。” “朝廷不可能无限制的拿出银两支持边军,所以想要支撑起九边的建设,要从边军自身入手。” 于谦愣了片刻,心中不由升起了一丝叹服。 这位陛下还真是……圣意难测!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边境的防线构筑上。 甚至于他,在得知被召见的时候,心中也隐约怀着一丝希冀,觉得天子可能是来拉偏架的。 但是,没有。 天子的想法,永远能想到所有人的前面。 到了这个时候,于谦忽然能明白过来,天子刚刚让户部维持边军每年的例银水平,究竟用意何在了。 诚如天子刚刚所言,洪武之时,大明的军费数量,占不到每年岁入的十分之一。 其核心原因,就是依靠于屯田,民运,开中等方式,让边军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那个时候,朝廷给予的京例银,更多属于赏赐 质的锦上 花,而非维持生存的必须。 但是,随着国家的安稳,当然,最重要的是 王体系的破坏,京军边军轮守制度的确立,加上将领的腐败,私垦田的泛滥等种种原因。 军屯逐渐废弛,仅靠民运和开中,已经难以支撑边军庞大的靡耗,只能由朝廷出手来补足。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够整饬私垦田,重新恢复军屯,完全是有可能,让边军每年省下来一大批的银两。 如此一来,在户部维持原有京例银拨付不变的情况下,多出来的银两,完全可以用于九边的建设。 同时,还不会因此而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 这的确是个好法子。 不够,让于谦更有些紧张的是,天子刚刚除了提到私垦田,军屯和将领的腐败之外,还提到了…… “陛下方才说,防线收缩?” 朱祁钰坐在御座上,饶有兴致的望了于谦一眼。 果然是军务大行家的于谦啊,但凡涉及到兵事方面,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会立刻引起他的注意。 不过原本,他也没有要瞒于谦的意思,直接了当的点了点头,道。 “不错,于先生是行家,此处也没有外人,朕不妨直言,事实上,太祖所制定的边策,虽然有令 王坐大,朝廷难以掌控的弊端,但是单纯从国家财政及边境防务上来说,却是最完善的体制。” 这…… 这话还真是没法接…… 大明现如今执行的边策,是太宗皇帝所制定的。 作为兵部尚书,于谦自然知道,其中有诸多弊端,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借土木之役的余势,趁机提出边防的改革。 事实上,他心里也清楚,天子说的一点没错。 从国家角度来考量,太祖制定的边策,是最有效的。 他如今提出的九边战略,虽然做了诸多完善和细节上的修订,但是整体思想,还是参照太祖设立 王的思路。 不过,做是可以做,说却是不能说的。 至少,为人臣的于谦,这个时候站在哪一边,都显得不太合适。 附和天子赞誉太祖,就等同于否认了太宗皇帝的边策。 至于反驳天子赞誉太宗,貌似也不太合适。 踌躇了片刻,于谦谨慎的道。 “陛下所言甚是,不过,臣以为,一切边策都要视情况而定,太祖立国,考虑的是传承良久,但是如陛下所说,有 王坐大之嫌,趋于保守。” “太宗北征,则是由于北元残余在草原上鼓动人心,五征漠北,令草原部族闻风丧胆,奠定了大明国威,却也有攻伐气盛之忧。” “所谓刚柔并济,太宗宣赫军威,则后世之君如陛下者,自然当归以王道,攻守相合,此方是秉承太祖,太宗遗志,长治久安之本也。” 第462章 若为国死 听到于谦的话,朱祁钰也忍不住失笑。 刚直秉正的于廷益,说起恭维的话来,倒是分外顺耳。 不过…… 摇了摇头,收敛笑意,朱祁钰一针见血道。 “先生无非是怕,如今边境稍安,朕便再起战争之念, 拿回河套故地罢了。” 要知道,在太祖皇帝的边策当中,河套之地的肥沃牧场,也是边军能够自给自足的重要一环。 洪武时期,大明拥据河套,兵锋直抵大宁以北的彻彻儿山。 如此庞大的草场,自然不可能荒废着。 所以除了军屯之外,奉行实用主义的太祖陛下,丝毫都没有对所谓蛮夷的鄙视。 相反的,他老人家十分鼓励北方卫所游牧化。 在广大的河套草场上,除了少数产粮区之外,“听其牧放樵采”,强调军户也要有牧群,有草场,在担负巡逻任务的同时组织放牧。 但是遗憾的是,随着太宗对于边策的改革,主要是对于 王的忌惮之心,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边军的掌控,大明的防线在永乐仁宣时期,陆续后撤。 在占据了战略优势的情况下,放弃了河套地区的庞大草场,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看过了百年变迁,朱祁钰自然清楚,尤其是在大明定都京师之后,河套的丢失,其实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这一点,即便是于谦所制定的九边策略,也是难以弥补了。 九边守望相助,可以大大提升边境的防御力,一般情况下来说,想要和上一次一样,被人打到紫荆关下不大可能。 但是要知道,再坚固的防线,再完备的制度,随着时间的 逝,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朱祁钰必须要说,于谦的眼光是很准的。 前世九边陆续建成之后,大明的确获得了近百年的安宁,直到俺答兴起,才重新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 但是这也恰恰证明的九边的弊端所在。 防线就算设计的再坚固,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使它有被攻破的一天。 京城距离边境太近,仅有九边的防御 本不够。 只有拿回河套,将防线向北延伸,让九边变成第二道防线,京城才能获得更大的安全 。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