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由天子“主动”收回,也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天子的颜面,可谓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于是,高谷紧着附和,道。 “不错,成公公,宗室入京,一路少不了要惊扰百姓,天子圣明,定是体恤生民不易,所以遣公公来收回奏疏?” 面对两个阁臣这么明显的暗示,成敬再不明白,他就白白在司礼监待了这么久了。 拱了拱手,成敬开口道。 “原来两位阁老说的是此事,但请放心,方才陛下已经召了大宗伯入 ,专门商议此事。” “过些时候,旨意便该到内阁了,陛下严令,此次宗室入京,自启程至京城,不得惊扰百姓,不得接受地方官吏招待,以封地为准,各宗室路途中的花费,由一地藩王承担。” 这…… 两位阁臣面面相觑,最终,还是陈循犹豫着问道。 “成公公是说,此事,大宗伯应了?” 成敬含笑点头。 这回,换陈循两个人看不懂了。 这件事情,最该反对的,其实应该是礼部和户部。 户部要出钱,肯定是老大不愿意的。 当然,考虑到现在户部的那位大司徒,刚刚因为胡椒苏木一事,被天子在后头撑了一回 ,大概率只能把这个苦果咽下去。 但是礼部竟然也不反对,就让他们没想到了。 礼部是典型的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 今年下半年,礼部就没闲着过,东 大典,登基大典,册封皇后大典,几个仪典忙完,立刻就开始准备冬至节和年节的仪典,忙的不可开 。 宗室进京,而且是这么大批量的进京,安排住处, 候事宜,再加上宴席,朝拜仪典。 这么一通忙下来,礼部的工作量,保守估计要比寻常年节翻上一倍。 大宗伯那个恬淡的 子,竟然也能答应下来? 要知道,礼部那位可是大佬,资历深厚到,天子在他面前也只能好好商量。 这种已经沿袭了十数年的惯例,大宗伯只需一句年年如此,便可以搪 回去。 结果,竟然就这么定下来了? 虽然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旨意,但是作为承旨部门的礼部,都已经没什么意见了,那他们还折腾个什么劲。 要头疼,也是该出钱的户部和该出力的礼部头疼。 于是,陈循侧过身子,道。 “陛下和大宗伯考虑周到,京城当中,多年未有大批宗室觐见,陛下新登大位,的确应该和宗室好好亲近,成公公冒雪而来,先请进公房内暖暖身子吧。” 高谷默了默,没说话。 陈次辅现在,不仅抛去了往常老好人的形象,对待宦官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自矜自傲。 像这种不算正式的场合里头,有时候甚至客气的让高谷觉得有点过分。 成敬倒是习以为常,拱了拱手,道。 “还是不必了,刚巧晌午了,陛下体恤二位辛苦,特赐了 宴给二位,还有就是,吏部呈上的文臣封赏奏疏,也有了结果,咱家一并过来,把圣谕传了。” 提起此事,两位阁臣都肃然起来。 吏部的封赏奏疏,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他二人心照不宣的一同票拟送了上去。 便是知道,这份奏疏的结果,会对如今的朝廷格局,产生不小的影响。 当下,二人便拜倒在地,等着成敬传谕。 成敬也不再耽搁,肃然道。 “圣谕,准吏部所奏,命内阁拟诏,左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大臣王翱,加太子太师,晋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右都御史提督紫荆军务大臣王文,加少师,钦此。” 话音落下,陈循不可避免的闪过一丝失落之 。 虽然早就知道,首辅的位置肯定会有人来接掌,但是真的听到了结果,还是不免有些失望。 相对而言,本就没有抱什么希望的高谷,却是相对冷静,听完之后,忍不住皱眉问道。 “成公公,天子就只给王简斋加了少师,没有调任,也没有差遣?” 成敬眨了眨眼睛,轻轻摇了摇头,道。 “天子原话便是如此,咱家不曾改动一字,两位老大人用了 宴,便紧着拟诏吧,咱家这就回 去了,两位不必送。” 说罢,成敬转身便离开了,留下紧皱眉头的高谷,和刚刚反应过来的陈循。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而是不约而同的起身,跟着几个端着菜品的内侍,往一旁空置的公房当中迈步而去…… 第205章 天官预备役 宴听着名字好听,但是实际上却不好吃。 倒不是说 里的御厨手艺差,而是这大冷的天,从 里送过来,饭菜基本上都凉了。 再好吃的菜,反复加热也会失了原本的味道。 不过这个当口,再好吃的菜摆在面前,只怕两位老大人也没心思品尝。 成敬带来的消息,其中隐含的意味太多,让两人都不得不好好思量一番。 于是,在内阁的公房当中,两位阁臣相对而坐,有一筷子没一筷子的夹着眼前的菜送到嘴里,但是却俱未开口说一个字。 就这么静悄悄的用完了午膳,待送 宴过来的内侍离开,陈循指了指自己的公房,道。 “世用,到老夫那里,用杯茶可好?” 高谷点了点头,于是,两人起身,来到陈循处理政务的公房,各自落座。 公房当中小小的炉子燃的正旺,热乎乎的茶盏中,逸出一缕缕白 的热气,升腾而起,让屋子里多了几分生气。 陈循早已经恢复了平静,抿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将茶盏搁在案上,轻声道。 “世用,这天,怕是要变了……” 高谷也是一脸 慨,道。 “是啊,此诏一出,必定要在朝中,掀起一番大动 ,陛下,果真是 重王简斋啊!” 相较于高谷单纯的羡慕,陈循就显得脸 有点难看,淡淡的道。 “倒也未必,天官之位,百僚之首,岂是那么容易拿下的?” 自从那天晚上,察觉到天子是特意为王文准备的首辅之位,他就对这个老东西好 欠奉。 虽然如今,来接任首辅的是王翱,但是天子的这份诏书一出,其用意已然昭然若揭。 很显然,天子认为单纯一个首辅,已经不足以酬王文之功了…… 结合这份诏旨中透出的意味,两人很容易就推断出,天子是盯上吏部尚书这个百官之首了! 王文身上的官职,是右都御史。 这个官职一般来说不会单独授予,这是朝廷的惯例。 带有右字的官职,往往是虚授,后面会跟上差遣,譬如说王文之前的职衔,就是右都御史提督紫荆军务大臣。 但是如今,大军已经回师,王文提督军务的差遣结束,王命旗牌都 回了兵部。 照常理来说,朝廷要么升迁,要么委派其他的差事,都属于正常。 毕竟,到了他这等地步,往上就是七卿。 但是,七卿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得等时机。 王文此番立下大功,只能说是,在一干候选大臣当中,优先级比较高。 但是如今,功劳还不如王文的王翱,都授了首辅之位,王文却还空着。 这要么是王文得罪了天子,要么就是后头有更好的酬功之位等着他。 得罪天子肯定是不可能的,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天子对王文的信重。 那么,就只能是在等待时机。 不仅如此,这份诏旨当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加授“少师”! 大明的文官序列,正二品的尚书,已经是实职的顶峰。 再往上,就是从一品的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除此之外,还有正二品的太子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从一品的太子三师,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这十二个官职,虽然也偶尔有授予勋戚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象征着文臣的最高地位。 因此,轻易不会授予。 如今在朝的官员当中,吏部尚书王直授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胡濙授少傅,兵部尚书于谦授少保,俱为从一品。 明面上看,这没什么差别,但是实际上。 这三个官职,虽然品阶一样,但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有地位排序的。 以三孤为例,少师重于少傅,少傅重于少保。 大面上说,三公重于三孤,三孤重于太子三师,太子三师重于太子三少。 所以事实上,现在的天官老大人,从品级上说,是低了胡濙和于谦一头的。 这是不正常的事情! 吏部尚书位居百官之首,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实权上,更体现在品级,地位等方方面面。 要知道,朝班之上,就是按照品级来站位的。 只有地位品级最高的人,才有资格站到朝臣的最前列。 之前的时候,因为大战刚刚结束,于谦和胡濙又都是七卿之一,所以朝臣们没太在意这件事情。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