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罗斯拉夫摸了摸下巴,被费拉德洛夫这么一说,他也觉得“拉5”的机翼似乎短了点。 而且…… 这家伙能提出加长中段机翼就相当不简单。 因为如果要加长机翼的话,中段是最容易的。 前段机翼连着机身,如果要加长的话必定会涉及到机身连接部位的改动。 翼尖则会对飞机的飞行造成很大的影响,轻易不能改动。 只有中段机翼……在这里加长一方面对飞机的整体气动布局没有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加长机翼的目的。 显然,如果不是对飞机设计较为内行, 本就不会特指加强“中段机翼”。 想到这里,雅罗斯拉夫就对费拉德洛夫说:“他在哪?我想见见他!” “在指挥部!”费拉德洛夫回答:“他正在检阅机场的工作。” 在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费拉德洛夫还提醒了雅罗斯拉夫一声:“少校同志,您知道的,这个华夏营长在华夏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身份,比如这个机场实际是由他负责的,所以……” “我知道,上尉同志!”雅罗斯拉夫翻了翻白眼,用手撇了撇肩膀上的少校军衔,暗骂了声:“去他妈的军衔!” 第1039章 改进 王学新的确在检阅机场的工作。 其实王学新用不着太多的检阅,俞平把机场的工作安排得很好,比如机场的燃油仓库、弹药库、飞行员的宿舍、机库、飞行员休息室等等,一个个都布置得井井有条的。 这得归功于俞平这么多年飞行员的经验。 有句话叫“没吃过猪 也见过猪走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名飞行员,知道各种设施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哪些设施应该距离机库近哪些应该远才更方便、更安全……这一个个对于机场尤其是军用机场都有讲究。 比如燃油库、弹药库和机库就不能连在一起,否则一旦被敌人轰炸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一口气全被炸上天。 但他们距离又不能太远,远了就会增加飞行补给的困难。 就在王学新一边翻看地图、文件一边询问俞平时,费拉德洛夫带着雅罗斯拉夫进来了。 费拉德洛夫进门后向王学新引荐:“营长同志,这位是雅罗斯拉夫少校,他参与过‘拉5’的设计,将来也是我们组建‘拉5’生产线的技术人员!” 王学新马上起身表示 。 事实上,王学新对雅罗斯拉夫的出现并不意外。 因为刚才他说的那两条建议,已经足以把技术人员引来……如果 熊有派技术员来的话。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这两条建议还有可能轰动 熊国内的研究人员并将“拉5”的改进提前。 王学新也曾想过,要不是对 熊藏一手? 也就是把这些改进的建议藏着揶着只用于八路军对“拉5”的改进,到时就会出现八路军这种外贸版的“拉5”比 熊自用版的还先进的情况。 但考虑了一番,王学新认为这不现实也没必要。 之所以说“不现实”,是因为“拉5”这款战机是 熊设计制造的,而且飞行这东西说是一回事,真改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任何一点失误都有可能造成崩溃 灾难。 因此,对“拉5”的改进只能借助 熊技术员之手,没有其它的办法。 至少,以八路军此时的工业能力,还不具备独自改进“拉5”的能力。 “没必要”则是因为…… 八路军的“拉5”要是比 熊的“拉5”先进又能如何呢? 整个工厂都是 熊的技术员和研究人员,八路军任何对“拉5”的改进都会传到 熊国内对其都不是秘密,甚至有可能这些改进会在 熊那更早实现…… 熊不是傻子,放着更好的方案不用。 更何况, 熊战场上少一分 力,汉斯就多一分 力,汉斯多一分 力也就意味着鬼子多一分 力。 间接的,八路军就少一分 力。 两全其美不香吗? 藏着揶着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王学新一开始就对“拉5”提出改进方案的原因,他不希望八路军的生产线已经建立起来了才发现这要改那要改的,结果折腾了老半天过了大半年才能自己生产飞机。 要改就乘现在…… 熊那的生产线还没运来,改进后直接就在八路军这组建起一条改进版的生产线。 “营长同志!”雅罗斯拉夫开门见山的说道:“我对你的改进方案很有兴趣,不知道你对这些改进有什么数据支持吗?” 王学新笑了起来:“当然没有,少校!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飞机……” 雅罗斯拉夫当然知道王学新是第一次见到“拉5”,因为这是一款还未面世的新型战机。 但雅罗斯拉夫还是不相信,王学新第一眼看到“拉5”就能提出两个似乎可行的改进方案。 这里用“似乎”,是飞机这东西必须要经过试飞验证,否则都只是“可能”。 不过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因为这款战机已经是国内上百名研究员和技术员昼夜不停的计算并尽一切努力改进的结果,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让华夏营长看出了破绽。 “虽然我不确定这些方案是否正确!”雅罗斯拉夫说:“但我认为它们的确可行,因此,我会把这些方案上报国内,他们会对这些方案进行验证的!” 说着雅罗斯拉夫又握了握王学新的手,说:“非常 谢,我相信我们会等到好消息,尤其是第一个改进方案!” “应该的!”王学新回答。 停了下,王学新就说道:“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妨考虑考虑另外几个改进方案?” 雅罗斯拉夫霎时就瞪大了眼睛:“你还有其它改进方案?” “当然!”王学新回答:“我可以说吗?” 雅罗斯拉夫愣了一会儿,然后马上掏出纸和笔,说:“现在可以了,营长同志!” 王学新整理了一下脑海里的资料,就逐条说道: “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滑油冷却器空气进口、增 器空气进口,以及排气开口的位置!” 说着王学新将目光投往费拉德洛夫。 费拉德洛夫猛然醒悟,马上掏出了“拉5”的设计图。 王学新在设计图上分别指了几个位置,说:“可以把冷却器进气口改在这,增 器进气口改在这,排气开口放这!” 这其实就是“拉7”的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位置。 王学新当然没有这样的记忆能记清“拉7”的这些细节。 他只不过低价从系统买了一份“拉7”的资料……如果仅仅只是资料的话而不是详细技术的话,系统还是卖很便宜的,比如这份“拉7”的资料只需要一万军工币。 但系统没想到的是……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资料。 这是未来“拉7”也就是“拉5”改进型的资料。 王学新只需要把“拉7”的资料与现有的“拉5”一对比,马上就知道有哪些东西是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外形。 雅罗斯拉夫与费拉德洛夫看着王学新指出的几个点,互相望了望,微微点头表示这个改动也许可行。 同时,两人也在对方的眼里看到了震撼:这个华夏营长居然有这么全的知识,竟然能改动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位置? 然而,这还没结束…… 第1040章 飞行员 接着王学新又接连提出了两个改进建议。 一:取消飞机表面增大阻力的凸出物,比如地面起动车电源 口。 二:重新设计主起落架舱盖,将过去未完全覆盖的主轮完全覆盖。 雅罗斯拉夫马上把这些改进建议传回了 熊国内。 初时王学新这些改进建议还不受重视,因为 熊国内的研究人员和技术抱着想当然的想法:华夏一个陆军营长,居然想改进“拉5”战斗机?这是不是有些班门 斧了? 但其中几项改进极其容易,比如取消地面起动车电源 口这些凸出物,尤其“拉5”还是木制机身……要取消这些凸出物几乎就是用锉刀将它们锉平就可以了。 于是技术员就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勉强试了下并进行试飞。 没想到这一试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取消了这些不起眼的凸出物后,居然能提升“拉5”的载重能力和速度,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所有人都知道,在空战中哪怕只是提升一点点的载重和速度那都是相当可观的,战机载重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因为它意味着战机可以携带更多的油料或弹药提升战斗力。 接着 熊研发人员就对王学新的改进建议逐一付诸实现并试飞,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在6150米的高空,在增加了150公斤的载重后,最高时速却增加了25公里,也就是最大时速增加到了677公里。 这还是在机翼没有改变的情况的 能……由于“拉5”已经定型投产,改变机翼这一点较难做到,而其它所有的改进,前后不过只需要三周时间。 最后就连 熊的最高副统帅都被惊动了,他第一时间就赶到试飞的机场亲自观看飞行对比,在确认之后就 叹道:“华夏营长为我们完成了‘拉5’的升级换代!难以想像,仅仅只是做一些小改变就能有这么大的提升,这几乎就是另一款飞机了,但外形却几乎相似!” 接着最高副统帅当即下令:“马上建立新型战机生产线,在生产‘拉5’的同时生产这款改进型战机!” 最高副统帅之所以下这个命令,是因为此时的 熊急需战机,已经建立的“拉5”生产线不可能就这样不要了。 因此,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以及紧迫的时间要求下,只能继续生产“拉5”。 消息传到砥石坡,只惊得雅罗斯拉夫和费拉德洛夫两人目瞪口呆。 他们虽然觉得王学新提出的这些建议是合理的,但这些改进中有一两项能被采纳就不错了,没想到居然全部被采纳。 其中有一条之所以没被采纳是因为改进起来需要时间, 熊要求“拉5”马上能投入战斗因此没来得急改。 雅罗斯拉夫愣了好一会儿,才对费拉德洛夫说道:“这家伙是谁?他以前肯定学习过飞机设计,否则……” “他没有,少校!”费拉德洛夫回答:“我早就调查过他了,这一点很定,他从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但是这个……”雅罗斯拉夫拿着国内发来的电报扬了扬,说:“这个怎么解释?” 费拉德洛夫只能回答道:“有些人天生就是发明家,你说是吗?天才是无法解释的!” 雅罗斯拉夫也只能默认了,最后他只说了一句:“如果他是个天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项目摆在他的面前?我是说,这对我们也有好处!” 王学新这边不关心这些。 此时的他更关心的是第二航空队的组建以及“拉5”的生产。 正如之前所说的,第二航空队的组建直接关系到八路军北面大青山战场的开辟,也关系到大青山钢铁厂是否能纳入八路军的版图中。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coMic5.COM |